服飾刺繡

文明上國 衣冠盛世(上)

當歷史變為傳說,傳說變為神話的時候,每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找回我們的根之源,還遠歷史的原貌,並且超越歷史,展現生命的自然原態,人與天地萬物和諧融洽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人的先天本性純真善良是上天所賦予的,所以人不但要敬天還要懷德,古聖賢通過天人感應,在神的引導下開創了燦爛輝煌的五千年文明,神傳文化為人類量身打造了可以回歸生命本源的天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道德規範和禮儀規範,從人的思維言行到服飾眼神,都有層層的規矩將人約束在天道之中,並且深入人心,形成心法。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的心靈與靈魂在道德心法的加持下,可以聚之成形,從人的氣質神態中顯現出來,那就是一身正氣,仙風道形,形成無窮的人格魅力,所具有的內涵神韻可穿透人的心靈,在社會中成為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人物,可以歸正人心釋放正能量,得到歷史的認可尊重,成為神傳文化的承傳者。

華夏子孫對正統文化的承傳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點亮別人,就是這麼一代代承傳下來的,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都是在教化世人正心、收心、養心、提升道德境界的修煉文化。

古時候的諸侯會盟也叫衣裳之會,用衣冠來代表文明盛世,古人常說的正衣冠,是對內心的一個提示,由衣冠看一個人的品行修養、人生態度,很多相人高手,從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儀表當中預測一個人的未來前程,叫做望氣。

衣冠不整,舉止輕浮傲慢,會被人瞧不起,視為失禮,說嚴重點是沒教養,在正常社會行為不端,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行為受到文明約束的視為君子風範,內在豐富、自尊、自信這才是中華文化的精神。

衣貴潔不貴華,孔子就非常反對衣服穿的特別華麗,出生貴賤我們不能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道德修養使自己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成為大德之士。

君子跟小人的區別就是君子身上有禮的文采,談吐文雅,舉止得當,謙虛恭敬,出處非常得體,會叫人感覺很舒服溫暖,文質彬彬的君子風範能點亮別人內心的良善,教化人的每一個行為都受到道德理性的引導,就可驅除人欲中的惡,主動遵循天理燃燒生命中的活力,點亮周圍的人群成為效仿的對像,對社會風氣有一個正的推進,從內心回歸道德,回歸善良才有機會得到神的呵護,在末劫中被神救度。

寫了這麼多,相信讀者已經升起對道德禮儀的憧憬嚮往,那到底怎樣才能把道德轉化成一套行為規範,兌現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上呢?

《禮記.玉藻》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這裡所講的「九容」,是對人的容止提出了要求,要求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必須做到。

古代讀書人入門的課程就是學習禮儀灑掃,可見儒家對容止的注重。君子的神態要從容閒雅,見到所尊敬的人要肅然起敬。腳的姿勢要莊重,步履穩健從容,不能一隻腳站著一隻腳立著,甚至還抖腳,會有損形象,一副流氓癟三的架勢會令人生厭,避而遠之。

手作揖要恭敬,放對地方,不要有小動作,目光要端正,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體現一個人內在德行的器官沒有比眼睛更好的,內心純正的人眼睛是清澈明亮的,心術不正的人眼睛是蒙的、混得,聽其言觀其眸,可窺見人的內心。

反之目光不端正,不看人或躲躲閃閃,東瞧西望,體現出的是輕視、藐視、心懷鬼胎,甚至是猥瑣的,那就整個一賊眉鼠眼了。

在正式場合不能口無遮攔的隨便亂說話,大場合說話不著調會成為笑柄,所以說出的話要符合現場的氣氛、主題,以大局為重,不能旁若無人的大聲喧嘩,先聲奪人弄不好會出醜。說話聲音要小、輕聲細語、溫文爾雅、舉止言談得體有度,體現出謙虛、恭敬、神色莊嚴真誠,有修養的人心靜,自然話少。

頭的姿勢要正直,氣息要肅穆,站立姿勢要穩重,神情要端莊,這些在漢服走秀的表演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滿頭的珠翠中有一種常見的飾物叫「步搖」,戴上步搖不由得你不頭正頸直,不然步搖會左右搖晃,無法保持平衡,甚至打到你的臉,提醒你要糾正姿勢。

行走坐卧不可莽撞,氣息要緩慢圓,古人言行舉止的節奏比現代人要慢半拍,不是古人做事不講效率,而是古人內外兼修,做事以道德為準則,沒有那麼多的貪慾雜念和急於求成的占有慾,心靜做事自然從容有度,真誠善良更能打動人心,事倍功半,所以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轉載自正見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