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A教授廖俊智 當選美國家工程院院士

人氣 28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2月16日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化學及生物工程系華裔教授廖俊智(James C. Liao),以基因改良的藻類為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陽光轉換為燃料,繼2010年獲美國聯邦環保署頒發「總統綠化學挑戰獎」(Presidential Green Chemistry Challenge)中個人最高榮譽的「學術獎」(Academic Award)後,再度獲得學術崇高榮譽,獲選為2013年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新院士。
  
廖俊智領導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生質能源方面取得重大學術突破,成功將細菌裡的不同物質轉化成化學品。簡言之,從前化學品的原料都來自石油,依照廖俊智的研究成果,未來能將細菌當作化工廠來經營,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化學品。依照美國環保署副署長歐文斯(Stephen Owens)說,該技術量產後每年可替代四分之一的石油燃料,也可為地球減少5億噸(約8.3%)的碳廢氣。

廖俊智所領導的洛杉磯加大研究團隊,捨棄利用醣類和纖維素產生乙醇的途徑,用單細胞生物(藍綠藻)行光合作用的特性製造燃料,以藍綠藻為催化劑,用二氧化碳和日光直接製造丁醇。由於基因改造後的藍綠藻僅是光合作用的催化劑,即使土地狹小的國家也可發展。
  廖俊智來自臺灣,在臺灣大學化工系畢業後,取得威斯康辛大學博士學位,曾經在工業界服務。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基因和下一代生質燃料、轉錄與新陳代謝網絡分析、基因-新陳代謝迴路、一氧化氮新陳代謝等領域,科學界許多未解決的問題和生物有關,生物科技不僅攸關日常生活,也能改善人類福祉。他在2008年發現一個化學轉化的新途徑,獲得能量密度較高、不會有腐蝕性、不需混入汽油即可直接加入汽車中使用的「異丁醇」,成為他獲選為美國家工程科學院的重要因素。
  
廖俊智的研究證明,以日光和二氧化碳產生生質燃料是可行的辦法,效率和過去的乙醇相比高很多。雖然基因改良後所需的藍綠藻少很多,但改良過程和興建設備成本仍高,距離商業化仍有一段路要走,估計至少要五至十年才有可能量產,甚至可能需時更久。未來還需研究其他產生燃料的路徑,或改良過程降低成本。
  
廖俊智教授與臺灣保持密切的關係,指導許多臺灣學生,經常返臺演講,介紹他的學術發現,他並擔任國科會能源計劃及工研院顅問。

人生哲學 寓作於樂

現年52歲的廖俊智籍貫臺灣臺南,但在高雄長大,國小三年級後移居臺北,建國中學畢業後考上臺灣大學化工系。他說,化學和化工不同,化學是基礎科學,化工則是包含數學、化學、生物、物理的應用科學。最近20年化工則朝向生物工程方面發展,每校約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教授在發展這方面的研究。
  
廖俊智說,高中時自己對生物並沒有興趣,可能是因為高中的教育強調描述和記憶,其實研究上要解決的問題遠比課本有趣得多。也許是受到擔任工程師的父母影響,他從小就喜歡研究科學問題,高中的時候,他對化學和物理都有興趣,化工是唯一包含兩者的學科,大學自然選擇化工系。大學畢業後在小金門的烈嶼當了兩年預備軍官,廖俊智說,當時是通訊官,做的事情和自己所學完全沒關係,雖然學術生涯中斷,但也是人生的不同經歷。
  
廖俊智非常鼓勵學子出國,認為就算不留學也要找機會出國看看研究環境。當時生物工程不被學術圈重視,也沒有甚麼工作機會,但他還是在報到的第一個月就改變了主修。因為生物是全新的領域,比起傳統的化工更有挑戰。

冷門科系變熱門

1980年代早期開始生物工程革命,加上第二次能源危機,開始有「以生物方法製造化學品來替代石化製品,以減少 環境污染」的想法,儘管當時廖俊智對於生物一無所知,但幸運的在指導老師Lightfoot的幫助下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廖俊智說,回想起來這是很冒險的決定,但也使得自己成為第一代研究分子生物和生物工程的工程師,當時研究的問題現在都成為最熱門的領域,回想起來,簡直是自己人生中最佳的決定。
  
廖俊智說,在美國表達能力就等於工作能力,若無法表達,別人就無法了解你的貢獻。也許是因為從小參加社區和教會活動,歐美學生比華裔學生要適應團隊工作,較主動參與團隊和協助他人,溝通表達能力也較好,這是教育、社會傳統和習慣的影響。這二、三十年來亞洲學生表現很傑出,但在這方面還可再加強。他說,在他求學的時代,臺灣留學生很多,他大學同班同學三年內90%都出國,現在有10%就不容易。其實美國大學理工科都有提供獎學金,有好的在校成績和英文能力就可以來念。

專利將屬UCLA

他也強調興趣的重要研究和求學都需要興趣,有興趣就不會覺得是工作。他所研發的專利將屬於洛杉磯加大,專利可 授權給公司生產。他說,設計利益迴避規定要花很大精神,但現在全世界都鼓勵將研究申請專利,專利也是研究成果的指標,上至政府下至學校都很支持。臺灣發展 生物工程有競爭力,但要看政府願不願意做。目前在生物技術方面,臺灣的資源90%放在醫學相關研究,專注於新藥和醫療儀器,在工業化生技工程方面,和日韓等國比起來還是較不◇

相關新聞
洛加大與台師大攜手 研討冷戰時期台灣
加州法案:谷歌須付新聞鏈接費 遭杯葛
大豆高蛋白增肌護血管 中醫薦2吃法 不脹氣富營養
78歲華婦傾力徵簽 盼廢除加州47號法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