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 慎言「多難興邦」

人氣 49

【大紀元2013年04月20日訊】巨災之後,相關報道與評論中常常使用有「多難興邦」一詞,個人以為不妥,因為詞意中,著實包含了對於亡靈的不敬。

「多難興邦」一詞,源出自《左傳·昭公四年》,說的是在春秋亂世,晉、楚、齊等諸侯國爭雄天下時,楚王約晉王會盟於宋,準備強行確立自己的盟主地位,但晉王很是不服氣,不準備與楚王會盟,發狠說:我們晉國地勢險峻,又能養育很多高頭大馬裝備軍隊,加上齊、楚二國還常常遭遇災難,我用不著怕他們。於是有大臣勸諫晉王道:非但險峻的地勢與高頭大馬不足持,而且,「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就是說:災難對其它國家的影響難以預料,有些國家,因為常常遭受災害、面臨麻煩,反而能上下一心,變得更加強大;另一些國家,長期沒有遭受災害、面臨麻煩,卻亡了國。

但多難與興邦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就是這位大臣,同時還勸諫晉王說:楚國現在勢力強大,大王您自已先「修德」以觀其變,如果楚王也將自己強大的國力落實在「修德」上,連我們晉國也不能不暫時服從其號令,不要說其它小諸侯國了。反而,如果楚王持國力強盛而驕奢淫逸、殘暴不仁,楚國會遭到天遣,國力將持續衰退,不再有與晉國爭奪盟主地位的實力。就是說,真正與興邦有必然聯繫的,是「修德」,而不是多難。所謂「修德」,在中國古代是君王要善於納諫,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慾望,要整飭吏治、愛惜民力,讓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一點。

歷史上,如果國家遭受了大的天災,或者當一些特殊的自然現象被認定為凶兆,君王就要下「罪己詔」,意義類似於現在降旗,全面檢討自己的錯誤,向上天,向所有百姓承諾一定會改正錯誤,並要求天下人務必要勸諫、監督自己,以此來獲得上天原諒,免得上天降罪、百姓受苦。自然,這樣的「罪己詔」基本會淪於形式,但偶爾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使得國家暫時能渡過難關,老百姓能生活得好一些。

強調「多難興邦」,是因為在專制時代,能否「修德」,決定權在於最高統治者,而最高統治者基本都脫離底層民眾,非經大災大難,不肯對自己醜惡的行為有絲毫反省。用多難,用老百姓無邊的痛苦來感動統治者稍微發一下善心,中國的老百姓,真苦!何況,不要說感動的希望渺茫,便是感動的願望能偶爾實現,也不具有絲毫的持續性保障。同一個君王統治時期,「修德」在先,淫虐在後,這樣的傷痛填滿了中國史書的一頁又一頁。

但現代社會不應該是這樣的,因為現代社會是公民社會,公民社會的核心就是民主,《憲法》規定了「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身為現代社會的公民,不需要跪求誰將「修德」恩賜給我們,而是要主動地爭取、勇敢地說不,爭取使個人的意志、群體的意志上升為法律意志、國家的意志,要盡一切力量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神聖不可侵犯,無論在任何時候。

災難,就是災難,汶川大地震,數萬同胞在瞬息間離我們而去,「川之北,高山上,天地動,國有殤,天道無常,華夏同哀」,悲傷,為了我們遠去的同胞,讓我們純淨地悲傷。不要說什麼「多難興邦」,不要將過多悲傷以外的意義強行賦予悲傷,不要一次又一次將社會進步的希望寄托在國家的多難、同胞的生命上,這樣的代價,我們支付不起;這樣的寄望,多麼懦弱、多麼飄渺。

從5月19日起,至5月21日,是全國哀掉汶川大地震日。此前,在一次又一次災難過後,許多人早已呼籲降下我們的國旗,為我們遠去的同胞志哀,他們之所以這樣呼籲,在特別看重降旗的象徵意義以外,還希望通過這種儀式,告慰、警醒所有人:公民,每一個公民,都是國家真正的主人。

悲傷,為了我們遠去的同胞,讓我們純淨地悲傷,然後,在悲傷之後,勇敢、堅毅地生活下去,像一個真正的公民那樣生活下去。

(轉自 凱迪社區)

(責任編輯: 辛民)

相關新聞
向明:中共是大地震災難的罪魁禍首
清雅:日本國九級地震災難的中共國效應
古鏡:宇宙第一謊言
【史海】納粹戈培爾是怎樣管制新聞媒體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