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銅獎得主:以武會友 提升武德

葉靜怡在表演查拳。(攝影:戴兵/大紀元)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9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倩雪、王依瀾紐約報導) 新唐人電視臺主辦的第四屆「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於9月22日在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體育館圓滿落幕。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通過該比賽以武會友,武德為上,互相交流切磋。

張曉斌在表演通備小劍。他解釋,自己比賽穿的清朝宮廷侍衛穿的綈袍、馬褂,上面龍的刺繡,象徵中華文化的精神,龍的傳人。(攝影:戴兵/大紀元)
張曉斌在表演通備小劍。他解釋,自己比賽穿的清朝宮廷侍衛穿的綈袍、馬褂,上面龍的刺繡,象徵中華文化的精神,龍的傳人。(攝影:戴兵/大紀元)

來自美國的男子器械組張曉斌,以通備小劍獲得銅獎。他特別介紹了他比賽穿的衣服:清朝宮廷侍衛穿的綈袍、馬褂,衣服上有龍刺繡,象徵中華文化精神、龍的傳人。他說,通背小劍是清末時期馬鳳圖先生流傳下的劍法。套路口訣為:「通背小劍,通神達化,背萬貫一。」

對於武德,他認為,人生下來都有慾望,為甚麼武術在中華文化中那麼重要?武術之所以被稱為國粹,是有其精神內涵的。精神就是自我修養,對自身的要求。傳統武術受中華道家文化影響,必須先重德才有功夫,這就需要首先認同道家文化,然後再加上自己的悟性、人生經歷的昇華與積累,最後通過打拳,就能領悟出很多道理,比如以柔克剛。生活不會總一帆風順,會有各種困難。武術正好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神:自強不息。

來自臺灣的男子拳術組選手劉大雁以參賽項目少林拳,在武術大賽中獲得銅獎。(攝影:戴兵/大紀元)
來自臺灣的男子拳術組選手劉大雁以參賽項目少林拳,在武術大賽中獲得銅獎。(攝影:戴兵/大紀元)

來自臺灣的男子拳術組選手劉大雁以參賽項目少林拳,在武術大賽中獲得銅獎。他表示,他今年20歲,為武術專業大學生,習武已有5、6年。他已學了十套拳法,包括五步拳(基本功),太古長拳,通背拳,七星拳,叉手羅漢等。這些拳法都不簡單且要求不同,但最重要的還是基本功。

他表示,他的師父經常教導,功夫體現在生活各處,比如他們在外訓練時,師父要求每天必須疊被子、收拾衣服、整理兵器,生活中每件事都要做好,行住坐臥,中正端莊。平時身體保持端正、氣順,打出的拳法也正。有些心態不正確的人練武只為耍帥,沒有尊重的心態,拳法會流里流氣。

男子器械得獎者Jean Francois Complot Zhi Yong。(攝影:戴兵/大紀元)
男子器械得獎者Jean Francois Complot Zhi Yong。(攝影:戴兵/大紀元)

男子器械組銅獎獲得者Jean Francois Complot Zhi Yong 來自加拿大渥太華,屬南少林派,套路為燕子板。他表示,他在練武後更認識到人類的脆弱,人需有責任感,不能隨意打鬥。於他,打鬥更多是一種自我表現,只有他感到生命受威脅或有人遇險時,才會真正的攻擊,絕不是為了好玩打架。他認為傳統武術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精髓,有更深層內涵。而新武術,更像是一種表演或體育。他認為傳統武術更貼近人類,是系統的人體修煉。

葉靜怡在表演查拳。(攝影:戴兵/大紀元)
葉靜怡在表演查拳。(攝影:戴兵/大紀元)

女子拳術組葉靜怡以查拳一舉擊下銅獎,她表示,查拳是一種北方拳,特點是大開大合,力打順,由腰帶力等。她認為任何武術都需重武德。她以前學過舞蹈,但學武術後,會她更加感覺每個動作都有其背後的含義。再跳舞時,她更能體會身體的運作。

王柏森在表演拳術。(攝影:戴兵/大紀元)
王柏森在表演拳術。(攝影:戴兵/大紀元)

男子拳術組選手王柏森以通備派劈掛獲得優秀獎。他表示,他練武已有七、八年,習武後,他變得更有責任感,更自信,身強體壯。他覺得傳統武術更有味道,現代武術則較直板。他認為武德很重要,在平時生活中也能展現出武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