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賞析】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內自省

作者:劉曉

人氣 55822
標籤: ,

【大紀元2014年10月19日訊】在現實生活中,對於道德修養、學識、能力等比自己強的人該採取甚麼態度?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同樣,對於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又該採取甚麼態度?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很明顯,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態度。

對此,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在《論語•裡仁》中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說,見到賢能的人,就應該主動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以其為鑒,避免重蹈覆轍。

而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是這個意思。據說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時,很多人都想追隨他並拜其為師。魯國有個叫叔山無趾的人,因為違犯了法律而被砍掉了一隻腳,他也想成為孔子的學生。孔子一開始不太想接收他,認為他現在再補救以前犯下的過錯也是無濟於事了。

不過,叔山無趾卻這樣說道:「我只是因為不明白事理,所以才會失去腳。現在我找到你,是因為還有比腳更為尊貴的東西存在,我要保全它。天沒有不覆蓋的地方,萬物都被地所承載,我本來把夫子當成天地,沒有想到夫子您是這樣的態度!」

孔子聽後非常慚愧,便對叔山無趾承認自己淺薄,希望可以認真聽其講述道理,但叔山無趾卻沒有理會,轉身走了。

孔子於是就對弟子們說:「我今天竟然犯了這樣大的錯誤,怎麼能根據一個人以前的善惡來判斷他呢?像叔山無趾這樣因為犯錯而斷了一隻腳的人,都還努力求學以彌補以前的錯誤,何況是沒有過錯的人呢!我們一定要記住啊!即便只有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也一定有人可以做我們的老師,要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把他們的缺點當作自己的借鑒而改掉,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斷的進步!」

連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都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懂得見賢思齊,何況普通人?

類似的故事歷史上還有很多。與「亞聖」孟子有關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代代流傳。故事講的是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了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於是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便將家搬到集市旁。可孟子又學了一些做買賣的和屠殺的方法,孟母再次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小孩子居住,就將家搬到了學宮旁邊。在這個地方,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從此在這裡定居下來。

孟母煞費苦心,幾遷居所,就是為的讓孟子學習賢者,而摒棄不好的影響,這也是孟子後來成為大學問家的原因。

還有東漢桓帝時的司隸校尉李元禮,風度高雅莊重,頗以弘揚儒家禮教、明辨是非為己任,後輩讀書人到他府上聆聽教誨的,被稱為「登龍門」。李元禮受到當時士大夫的推崇,而他效仿的榜樣則是荀淑與鍾皓,他這樣說道:「荀淑清明的見識,別人很難超越;鍾皓高尚的品德,可供傚法。」而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如他不畏宦官權勢,親自率領吏卒到宦官張讓家抓捕其犯了罪的弟弟張朔。雖然此後張讓向桓帝訴冤,但遭到了李元禮的駁斥。

顯而易見,儒家提倡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因為儒家認為決定人的地位高低的,不是財富,而是道德水平和學問高低。如果每個人都能如此,時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自身道德自然會不斷完善。

責任編輯:古言

相關新聞
孔子   論語(學而第一)
孔子   論語(為政第二)
《論語》裏的故事:孔子與顏淵
[名句賞析]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