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央行1月金融數據藏「暗鬼」 形勢很不妙

人氣 2

【大紀元2014年02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中共央行在15日公佈1月份金融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新增信貸近四年新高,但存款搬家接近萬億元,並且M1增速大幅下降。除了將再次衝擊銀行的流動性導致偏緊外,更凸顯一個極不正常的問題:企業不持有活期存款,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下降,而且創近四年新高的新增信貸未使實體經濟獲益。

中國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流通中現金M0;二是狹義貨幣供應量M1,即M0加上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三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2,即M1加上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對中國經濟信心不足 活期存款大幅下降

中共央行在15日公佈了1月份金融統計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12.35萬億元,同比增長13.2%,分別比去年12月和去年同期低0.2個和2.7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人民幣存款卻減少了940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7499億元的淨新增,落差明顯。從結構上看,企業存款大幅下降2.44萬億。

並且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再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32萬億元。如此體量的信貸投放雖然推動M2實現了13.2%的同比增長,但出乎意料的是,卻只讓M1同比增長1.2%,比去年末和同期分別下降了8.2和14.1個百分點。

M1由現金和企業活期存款構成,與經濟活力的關係,比M2更密切。若M1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若M2增速較快,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中央銀行和各商業銀行可以據此判定貨幣政策。M2增速過高而M1增速過低,表明投資過熱、需求不旺,有危機風險。

依中共央行的數據來看,M1出現這種狀況極不正常,要麼說明民眾不滿意活期存款收益,資金在向更高收益的投資產品流動,去年以來,以餘額寶為首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發行迅猛,一定程度上造成銀行存款的大幅流失,國有大行也開始提高存款利率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另外一個就是表明企業也不持有活期存款,這種狀況更糟糕,企業的日常支付賬戶裡沒有備付現金,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短期內沒有投資計劃,不進行企業的發展經營。

中國經濟不斷下滑,企業依舊熱衷於投資理財產品是最近幾年以來的常態,由於主營業務利潤率下降,其投資經營衝動往往呈現遞減狀況。理財產品無疑給它們的富餘資金提供了很好出路,因為類似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通常都高過企業主營業務的資本收益率。

但是,這一鏈條僅僅是企業之間的資金流動。即便資金富餘企業通過購買理財產品將活期存款花了出去,但理財產品的另一端往往又連接著資金緊缺企業的活期賬戶,因此並不會出現普遍不留活期存款的現象。而要全系統普遍出現企業活期存款餘額下降,唯一的解釋只能是資金富餘者和資金需求者兩類賬戶中,資金富餘程度下降、需求者找不著錢。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認為,M1由現金和活期存款構成,與經濟活力關係比M2更密切,突然失速這麼多,很值得警惕,歷史上從沒見到過如此猛烈失速。

創近四年新高的新增信貸未使實體經濟獲益

1月人民幣貸款新增1.32萬億元,這一水平創下2010年2月份以來的新高。對此官媒16日報導稱,這反映出實體經濟對資金的需求明顯提升。

然而事實上,一方面大量資金貸出,另一方面市場上卻不時喊「錢緊」。業內人士分析,很多錢沒有投向實體經濟,而是流向了銀行間市場等虛擬經濟和一些大企業、大項目。專家呼籲,警惕金融偏離服務實體經濟的勢頭。應提高金融配置資源的效率,要讓財富之水流向經濟體的末梢,形成良好循環。

信貸增長本是好事,表面上看意味著資本流動效率增長,能增加社會投資,拉動就業。去年,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逼近8.9萬億元,創出4年來新高。可是,從去年至今,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並未從增長的信貸中分到一杯羹,「融資難」、「錢緊」的呼聲一直不斷。

從資金流向上可見一斑。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稱,相當一部份資金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而是在銀行系統裡打轉。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副研究員張茉楠表示,信貸資金投放一直存在「重大輕小」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為信貸投放集中於政府項目、國有企業、大型企業與傳統行業,而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與新興行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不足,信貸資金向房地產領域與地方政府投資項目嚴重傾斜。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與房地產貸款之和佔全部貸款的比重近35%。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中文媒體重新洗牌 「大紀元」迅速躍升
外媒:中國經濟處於危機前狀況
英媒:2014中國三大問題或致前所未有動盪
專家:金融市場化衝擊 中國銀行業好日子快到頭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