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花蓮農改場 打造部落農業亮點

為振興花蓮及宜蘭原民部落農產業 花蓮農改場成立專案輔導團隊給予協助 從部落在地文化出發 以有機生產為方向 盼原鄉部落農業永續發展

人氣: 19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10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花蓮及宜蘭地區原鄉部落環境優美,擁有無汙染的好山好水,為振興花蓮及宜蘭地區原住民部落農產業,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特別成立專案輔導團隊,將該場所研發的品種、生產、加工技術、農機等推廣到部落去,以部落特色農業與文化為基礎,朝有機農業的方向,建立穩定優質農作物生產體系,期使原鄉部落由單純的農業生產,轉型為原住民生活文化、加工行銷及生態觀光旅遊的二、三級原鄉產業。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長黃鵬說,原住民是花蓮農改場管轄重要族群,近年因部落產業凋零,年輕人出走到都市謀生,加上部落人力老化,在農業生產經營方面不是放棄就是粗放管理,相當可惜!因此將原住民農業發展列為重要工作。

他指出,初步先選出想要轉型的部落,農改場義不容辭來協助,像是南安部落擁有很乾淨的水質,部落居民想要朝向有機發展,農改場給予協助,舉辦教育訓練等,配合其他單位,共同協助。

每個部落都有靈魂人物帶頭示範,說服其他族人一起投入,並引進外界資源協助,農改場也會在部落設立試驗示範點,常常下鄉輔導。黃鵬表示,為提供部落客製化服務,農改場設置聯絡窗口專責人員,從部落在地文化出發,以有機生產為方向,積極輔導原住民農友復耕及轉型有機栽培,辦理相關教育訓練,提升原鄉農業人力素質,希望原鄉部落農業永續發展。

花蓮改良場原鄉部落輔導團隊的足跡,北從宜蘭縣大同鄉南到花蓮縣富里鄉,深入部落為農友提供農業技術輔導與教育訓練,打造各部落在地特色農產業。

花蓮改良場集結部落農友轉型成功案例,宜蘭縣包括大同鄉四季、南山、樂水、英士等部落及大南澳地區;花蓮縣則包含鳳林鎮山興、光復鄉太巴塱、拉吉哈桿部落、瑞穗鄉奇美部落、屋拉力、卓溪鄉崙山、南安、豐濱鄉港口、靜浦、新社等部落及邦查有機農場。

南安部落 轉型種有機米

南安部落座落於玉山腳下,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南安部落水稻種植地區大多位於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南安遊客中心前方毗鄰相連的30公頃集區,此區水稻田擁有潔淨無汙染的拉庫拉庫溪豐沛水源,主要栽培經濟作物以稻米、玉米及果樹為主。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搭建眺望台讓人欣賞大片稻田,但是十多年前,全都是慣行田區,會噴灑農藥,玉管處建議部落族人轉型為有機,但失敗,直到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銀川永續公司答允部落如能種出有機米,願意收購與販售,因此族人開始認同轉型為有機的必要性。

部落族人找上花蓮農改場,農改場也義不容辭協助部落轉型,玉管處也找了慈心基金會輔導族人轉型,甚至聯繫玉山銀行,希望藉由民間企業來挹注部分資金。玉山銀行實地考察,也同意收購部落有機米。有錢出錢、有技術出技術、能輔導協助輔導,而族人也用心學習,接納度也高,共同創造有機米。

花蓮農改場作物改良課研究員指出,在轉型前,族人難免不安,但族人透過農改場設置示範田,學習很多,也肯下功夫,因此效果不錯。南安部落主席賴天賜說,雖然有機米產量比慣行少,但是收購價格高,收入也會增加,他將1.8公頃稻田都轉為有機。

南安土地在轉型後,有機質慢慢提升,對土質改善、永續土地相當有助益。有機米在收成後,特別舉行祈福儀式,賴天賜說,有機米種植方式跟古老時代一樣,有機水稻像小孩般,需要用心照顧,所以為它祈福,祈求老天保佑作物健康,像大海一樣有生命力。◇

部落新農業 原鄉轉型有機
南安部落為有機米祈福,恢復傳統農法,邁向有機專區。
靜浦部落取法港口海稻米,成功種出有機米,開啟部落新契機。
新社部落自建生態池,種植有機米推廣食農教育,延續噶瑪蘭家族回憶。
拉吉哈桿部落擁有綠色保護標章,種植扶桑防治蟲害,將生態帶入有機耕作。
邦查部落推廣有機大豆,指導族人種植,也成為銷售平台。
大南澳地區的老農不忍廢耕,牧師協助復耕有機米也守護土地。
樂水部落旅遊正夯,加上有機耕作,增加體驗深度與廣度。
英士部落轉型有機,期望找回桶柑的繁榮歲月,並透過咖啡撫慰遊客的心。
資料來源:花蓮農改場 記者施芝吟/製表

責任編輯:吳明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