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遺產之卡爾卡松古城(二)

文/李琳

人氣 108

【大紀元2015年08月04日訊】法國歷史古蹟調查大臣普羅斯佩.梅裡美(Prosper Merimee,1803-1870,法國現實主義作家,中短篇小說大師,劇作家,歷史學家)在南法遊歷時,發現了一座長著青草,沐浴著陽光,向著比利牛斯山脈延伸的中世紀老城;梅裡美就在這座叫卡爾卡松的城堡裡,住了整整一個月。後來,在1835年出版了著名的遊記體散文《法國的南方之旅》(Notes d’un voyage dans le Midi de la France),書中梅裡美如此形容卡爾卡松:「堡壘、塔樓、堎堡、城垛、樓閣,還有成片的葡萄園,舒緩的河流和蔭翳的小徑;讓人無比驚嘆,浪漫到不行!」

城牆和塔樓

卡爾卡松古城(Cité de Carcassonne)擁有長達3千米的令人驚奇的雙層防衛城牆,沿線有52座巡邏塔,同城堡一起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用於建築古城的城牆和塔樓的材料,是其所處高原之上或周圍的群山之中的砂岩與石灰質青砂岩。

護廊,位於內外城牆之間。(維基百科)

在兩道城牆之間,間隔著它們的是空間充裕的平面護廊。在炮兵推廣之前的時代,這種系統擁有很多防守的優勢。攻擊者需要突破兩道防線:外部圍牆能減緩他們的速度並將其分割;即使能成功地通過,入侵者將發現自己置身於內外牆之間的護廊內,這是一個特別脆弱無法實施防禦的地方,城內的騎手能很輕鬆地打敗他們。

這些護廊也分為兩種:位於低處的在北部,從納博訥門到奧德門,其中最古老的城牆可以追溯到西哥特時期;高處的那些護廊在南部,時代最近的牆壁是由腓力三世(1245-1285,卡佩王朝第10位國王,聖路易之子,善於騎馬打仗而被稱為「勇敢者」)建成的。

高盧-羅馬建築

圍牆。(維基百科)

古城的第一道城牆,建於高盧-羅馬時代,築在岩石的扶垛上面,俯瞰著山谷和奧德河。在護廊中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這些原始城牆的基礎。它由大石頭和很堅固的灰泥修成,城牆的壁厚達兩、三米。這道牆的周長達1070米,保護著7公頃面積的城市。牆很規律地由一排排的石頭和磚塊建成,磚塊可確保施工的穩定性,並因其靈活性也能彌補可能的下陷。

最初構成城牆的30座源於高盧-羅馬時期的塔,目前還留存有17座,它們或多或少都經過了一些修復。其中一座塔是呈長方形的品特塔(la tour Pinte)。其它可辨認的塔位於城牆的西部,因其馬蹄形的外部和平坦的內部而得以存留。

這些塔的下部直徑在4.50至7米之間,由固體的石頭建成,這給了塔樓一個特別堅固的基礎。然後,在較高的位置廣泛採用了拱形門洞,令守衛者能高效地投擲武器捍衛安全。還有傾斜的窗口,進一步保證了防衛的需要,並保護這些大開口門洞。這些塔都覆蓋著雙邊平瓦片,高度在11.65米至13.70米之間。

中世紀的傑作

特雷梭塔。(維基百科)

在十三世紀,法國國王下令在古城周邊興建第二道城牆。這些塔是圓形的,往往很低,也沒有屋頂。建成兩道城牆之後,襲擊者即使已經成功地突破了外牆,對於來自內牆的火攻也無法防禦。除了在很高的不必防禦的地方,城牆由護城河環繞著。兩個城牆之間的空間被佈置成護廊,能在日常的各種事件中派上用場。牆壁高度達到10至12米。

在腓力三世和「美男子」腓力四世(1268-1314,曾逼迫教皇克雷芒五世把教廷遷到法國的阿維尼翁)時期,改造了內城牆,並興建了納博訥入口、聖納澤爾門和特雷梭塔(tour du Trésau)。這些建築的特點是其牆壁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度和使用了凸紋牆面。外牆的結構更複雜了,基礎也比高盧-羅馬時期更深,挖到高原岩石的位置。

在塔樓間建有走道,能穿越塔樓連通城市的各處。在中世紀,碉堡之間的護牆的凸出部份擴建了哨樓,還有橫跨堡壘的木框架系統,讓弓箭手能準確地射在護廊中間。

中世紀的塔樓與羅馬時期的不同,其特色是採用了弧形的外觀和平整的內牆,木製的梯子被室內石梯替代。塔樓的底部圓潤凸出,以便令發射物能被彈出並在牆腳下攻擊入侵者。

納博訥門

納博訥門。(維基百科)

城牆在四個方向都有開口,各有主要的大門通往古城的內部。

納博訥門(La porte Narbonnaise)位於東面,腓力三世在位期間建造,大約完成於1280年。它的名字源於面朝納博訥方向並連接著現在已經消失的納博訥城堡,這座建於十一和十二世紀的城堡一度控制著城市的主要入口。

到了十九世紀,維奧萊-勒-杜克在1859至1860年間用板岩重建了城門的雉堞和頂部,還添加了一個不是原有的偽吊橋裝置。納博訥門有兩個雄偉威嚴的塔,塔包括底層和之上的三層,底層和一層是拱形的,上面的樓層是扁平的。按照規定,朝北的塔配有地窖,而南塔內有水箱,以便在遭遇長期圍困時期滿足守塔兵士的需求。

納博訥門由聖路易甕城防護,甕城正面與城門相對。在門的右側有高高的哨樓,如果有人試圖攻入甕城,可以從哨樓上直接對進攻者開火。

聖納澤爾門

聖納澤爾門。(維基百科)

作為王室權力的象徵,位於南面的聖納澤爾門(la porte Saint-Nazaire)是卡爾卡松防禦工事中最壯觀的城門。聖納澤爾門位於同名的塔內,這是古城的兩個方形塔之一。這個複雜的防禦工程曾經損壞得非常嚴重,維奧萊-勒-杜克在1864年至1866年間將其重建。

聖納澤爾塔保護著位於城市內部、與城門僅相距25米的聖納澤爾大教堂。這裡配有四個哨樓,有走廊可通往護廊和古城,還有一個90度的直角拐彎。這個走廊的每個入口都有防禦系統保護:堞眼(用來放射武器、石塊、沸水、熱油的孔)、耙葉、還有窗扇。

這座塔主體為長條形,有一個陡立的狹長通道。塔內有兩層樓,設施齊全,適合駐軍。環繞著塔樓的露台,可用於長射程的軍用設備。

奧德門

奧德門。(維基百科)

朝向西面的奧德門(la porte d’Aude),對著與它同樣名字的奧德河。這個大門的位置鄰近伯爵城堡,是由巴比肯.奧德擴展而成的,在1816年部份被毀,以建造聖吉默教堂(l’□glise Saint-Gimer),只有被鋸齒形城牆包圍的坡道保留了下來。

此門的防禦體系非常複雜。高高的拱孔遮蔽著其實並不通往任何地方的假門,這種裝置是為了欺騙敵人。此外,還有許多引開入侵者的偏航走廊,都有不同程度的各種陷阱,在那裏將襲擊者封鎖住,然後就可以從四面八方加以攻擊。總之,奧德門是極複雜的被動和主動防禦系統的精妙結合。

奧德門的甕城位於西北面,現已消失。大門的斜坡始於甕城,一路蜿蜒盤旋而上,進出的人要從這個陡峭的斜坡走到西面,穿過第一和第二道門,才能進入城內。位於內牆和外牆之間的前城門是禁止閒人訪問的。內牆在這個地方增高,往上是一個建於十三世紀的三重扶垛。

奧德門始建於西哥特時期,其厚重的拱由磚塊層疊壘築而成。在入口上面的窗洞和龐大的望樓,不是源自采邑,而是維奧萊-勒-杜克在修復城門時添加的。這扇門,因為有著典型的中世紀的外觀,而被許多電影拿來作為拍攝場景,如《時空急轉彎》(Les visiteurs)、《羅賓漢:暗渡陳倉》(Robin des Bois: Prince des voleurs ou Le Corniaud)。

布爾格門

布爾格門或羅德茲門。(維基百科)

在北面,俯瞰古老的聖文森村落的是布爾格門(La porte du Bourg),或稱羅德茲門(La porte de Rodez)。這道門相當樸實端莊,除了穆黑緹(Mourétis)塔外只有極少數的防禦裝置。在西哥特時期,布爾格門正面曾一度有過某個防護建築,並有城牆延伸到村子。該建築在以後被聖母甕城取代了。

責任編輯:德龍

相關新聞
法國藝術與歷史之宮——貢比涅城堡(一)
法國藝術與歷史之宮——貢比涅城堡(二)
法國藝術與歷史之宮——貢比涅城堡(三)
法國藝術與歷史之宮——貢比涅城堡(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