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低收入老人公寓緊俏 華裔耆老選擇有限

人氣: 2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

【大紀元2016年03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我現在住的單間很小,沒有廚房,只能在房間裡用電飯煲,冬天暖氣不足,很冷很冷,十幾個人共用一個廁所,更要命的是膝蓋不好,上下樓梯很辛苦,怎麼辦?」30多年前從中國大陸移民美國的鄭婆婆,今年已年過七旬,日前在中華公所向房屋義工何景文求助,希望能盡早獲批,搬到低收入老人屋住。

鄭婆婆3年前還在賭場打工,直到腿腳不便於行,在2013年退休。退休後,每月領有退休金920元,一個人在華埠與其他租戶擠住在間隔很小的「散仔房」裡,一間小房每月交租560元,房租支出占了收入的6成。她表示,紐約急需建設老人公寓。由於房東嫌老人無工作能力無收入,年紀大容易出狀況,往往不願長租予老人家,她住房樓下是一間酒吧,每晚吵到凌晨4點才關門,她和房東協議「不投訴」,才得以長租下來。

自1987年即著手申請政府樓的鄭婆婆,近來才發現政府樓的申請有效期兩年,如果在兩年內沒有被安排面試,她須更新申請,在到期30天前提交另一個申請,否則她輪候再久都不算數。由於膝關節疼痛,上下樓的時候膝蓋疼得格外厲害,為了解決眼前燃眉之急,她於2013年申請低收入老人屋,但得知華埠附近的康寧老人大廈需要排期十年以上,老人非常著急,「我都不知等不等得了這麼久,現在只想過個安心的晚年,哪怕是個很小的床位,也成。」

中華公所房屋義工何景文說,目前華埠和附近區域只有六棟低收入老人屋(Section 202),不可能照顧到所有長者,鄭婆婆的情況於華埠非常普遍,許多華人移民因語言不通,集中居住在華埠附近,面臨嚴重的房屋短缺,像位於巴士打街 (Baxter St)96號的松柏老人大廈,申請的老人很多,目前都不接受申請表。

何景文說,由於聯邦財政緊張,很少興建新的老人屋,而舊的老人屋已住滿,雖然曼哈頓有42棟老人屋,但很少有空位,如果申請曼哈頓、唐人街的老人屋,一般要等十年八年。由於鄭婆婆的情況符合「優先」類,他能做的就是幫助鄭婆婆寫一封陳情信,希望她的輪候時間相對能短一些。申請老人屋的優先權為:無家可歸,被迫遷離,現居房屋標準不及格,居住過於擁擠的私人單位;繳付租金超過家庭總收入的一半等。

何景文又說,全市有200多間聯邦資助的低收入老人屋(Section 202),但因為是私營機構管理,只能一家家機構詢問,現在是否還接受申請,如果能把申請排隊的情況都公布到網上,也方便申請者選擇,「如果看到申請的老人屋,現在還在處理1990年的申請,那申請人就會考慮,是否到其它冷門的地區,排期會快很多。畢竟70歲的老人,不一定能等個十年二十年。」

責任編輯:鐘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