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爭議延燒中共發改委

人氣 1185

【大紀元2016年09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最近大陸經濟學界討論最激烈的話題,莫過於中國大陸產能過剩下的「產業政策」,此爭議延燒到中共發改委。辯論雙方的爭論點在於,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否需要政府的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是指政府對國家經濟進行調控的機制,體現的是政府的意志。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的觀點是,「沒有產業政策,國家必然不成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的觀點是,主張「廢除任何形式的產業政策,政府不應該給任何產業、任何企業吃偏飯」。

9月14日,中共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在例行發布會上稱,「不同發展階段的各個國家都在運用產業政策」,並承認,「中國現有的產業政策確實存在與新常態不相適應的地方,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難題」。

雙方激辯

林毅夫主張需要有「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的共同作用。

林毅夫認為,一個從事技術創新的企業家,一方面需要企業家個人的努力,同時也需要政府的「產業政策」集中有限資源,進行調控。

張維迎的觀點是,「產業政策是穿著馬甲的計劃經濟」,而計劃經濟在全球都失敗了。

張維迎認為,產業政策失敗的原因在於,創新是不可預見的,「唯一途徑是經濟試驗的自由」,而產業政策是將自己鎖定在預定的路徑上,相當於一場賭博。過去幾十年的產業政策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

此外,北大教授黃益平認為,「好的產業政策應該具備五個方面要素:順應市場、不限制競爭、謹慎干預、有退出機制和做事後評估。如果做不到這些,實行產業政策很可能會事倍功半甚至弊大於利。」

中共統治下 改革的矛盾重重

今年6月份中共國務院下發文件,要求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當時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這其中存在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關係問題。

吳敬璉認為,要想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效率,就不能有過度的行政干預和「傾斜政策」,應該以競爭政策為主、產業政策服從競爭政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當前的產能過剩、技術低端等問題,主要原因在於體制和政策因素抑制了市場競爭、限制了資源的自由流動,以至於缺乏競爭力的企業沒有退出市場,有失公平競爭。

但是,關於中共是否能在經濟上放權市場的問題,《天下雜誌》曾在2014年發表分析文章表示,一黨專制下,政府能放多少?敢讓多少?要分多少?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黃健群2012年曾發表文章《中共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政治經濟戰略意圖》。

黃健群表示,中國大陸長期的貧富不均已經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對於中共來說,產業轉型的目的是穩定政權,前提是「穩定壓倒一切」,以及在全球扮演經濟大國的角色。

針對中國大陸的產能過剩問題,台灣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曾在今年5月份撰文表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通常有兩種途徑。

一是靠行政手段、政府下達指標,但是從中共過去的情況來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存在一刀切的缺點,地方政府由於偏袒國有企業,很有可能把有效率的企業淘汰掉、保留無效率的企業。

第二個途徑是,調整過去政府的不適當干預、撤除對國有企業的過度保護(補貼、優惠等),讓市場調節發揮作用,達到公平競爭。

但是,在中共統治下,去產能就要面臨大批工人失業。經濟學家高西慶曾指出,大批工人失業又與中共「穩定壓倒一切」相矛盾。

责任编辑:高静

相關新聞
中共國企鐵總上半年虧損70億 債務總額續增
G20首腦直接批評中國鋼鐵產能過剩
G20警告鋼鐵產能過剩 北京同意減少出口
【網聞】中國即將發生46個重大變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