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唐太宗治國智慧系列(6)

唐太宗的三個比喻 道出治國要領

作者:柳笛

《貞觀政要》是一部記錄唐太宗君臣對話的政論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國的理念與智慧,是古今中外領導者的必讀經典。這部典籍開卷就談到了帝王治國的道理,讓人感受到太宗為開創大唐盛世付出的良苦用心。

在第一卷的「君道」「政體」中,太宗多次和群臣分享執政的心得,常常通過淺顯形象的比喻,闡述君王治國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在貞觀初年,他告訴侍從大臣:「為君之道,必須以百姓的利益為先。」

如果要靠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人也無法繼續存活,實在是本末倒置。

他聯想到,如果要安定天下,帝王必須端正自身,杜絕聲色慾望的誘惑。如果一味貪圖物質上的享受,不僅妨害政事,也會加重百姓的負擔,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心渙散、眾叛親離。因而,太宗時常保持理性的自律精神,從不沈溺於安逸和享樂。

大唐初立,天下從亂世步入太平時代,這時皇帝應該怎麼做呢?貞觀五年(631年),太宗又提出「治病」的比喻:「治國與養病無異也。」

當一個人大病初癒時,更格外需要將養調護,如果不小心讓病症復發,就會讓身體遭到更大的損害,甚至死亡。

明徐仲和《臨閻立本畫唐太宗納諫圖》,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因而太宗說:「天下稍微安定的時候,皇帝尤其需要兢兢業業、謹言慎行。如果他因此變得驕奢放縱,必然會導致朝政衰亂,國家覆亡。」而這時,大唐的國運繫在太宗一身,他因而每天都謹慎勤勉地處理政事,即使取得顯著的成績也不願驕傲自誇。

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往往並不是人最了解的,九五之尊的皇帝,每天與朝政打交道,也總有他不明白的地方。這個道理,太宗就是從一個從製作弓箭的工匠身上學到的。

太宗年輕喜歡彎弓射箭,自以為懂得辨別弓箭的材質優劣與否。然而當太宗把十幾把良弓給工匠看時,工匠卻說:「都不是好的材質。」原來,那些弓徒有其表,木心卻不端正,所以它們的脈理也不正。工匠說:「這樣的弓雖然剛勁有力,卻不能把箭直射出去,所以不是上好的弓。」

太宗感慨,自己通過戰爭得天下,用過無數弓箭,尚且不能掌握鑑別弓箭的要領。而自己繼任大唐皇位不久,剛剛擁有天下,對於掌握的治國道理,肯定比不上對於弓箭的知識。他說:「我對弓箭的了解都有失偏頗,更何況是治理國家的大道理呢?」

此後,太宗定期召見五品以上的官員,特意准許他們坐著和自己議論國事,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以便對民生疾苦與政教得失有全面了解。

治國是一門複雜而龐大的學問,太宗的三個比喻雖然只涉及其中的幾個要點,卻生動地傳達出治國的理念,讓後世帝王乃至其他領導者,都能夠借鑑並繼承盛世明君的智慧。(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貞觀政要》)

點閱【唐太宗治國智慧】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