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小故事:夢見乘龍飛天 唐朝一帝為何自比鄉貢進士?

作者:允嘉徽
有貞觀之風的唐代英主宣宗。(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28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引子:皇帝小笑話

唐僖宗李儇(音同宣)是懿宗第五子,11歲即位,在位十五年,得年26歲。僖宗的朝代已是唐末,他的人生和時局的動盪同步,在位之年,約有一半期間逃難在外。

唐僖宗小時即熱衷於踢足球(蹴鞠、步打)和鬥雞,自信步打球技高超。他曾對優伶石野豬說:「朕若作步打進士,亦合得一狀元。」即「我若參加步打進士科考,狀元應該屬於我。」

石野豬回應皇上,說若逢堯、舜、禹、湯這些古代聖君作禮部侍郎主掌科考,陛下不免要落第。唐僖宗聽後,笑而不語。

清 黃慎《蹴鞠圖》。畫中描繪宋朝君臣蹴鞠遊戲的場面。(公有領域)

唐宣宗自比鄉貢進士

時光若往前回到僖宗祖父唐宣宗的朝代,會發現祖孫兩人的趣味形成強烈的對比。

宣宗廟號聖武獻文孝皇帝,是一位勤樸好善、崇尚文雅的君主,經常在宮中遇到翰林學士不忙時,與他們談論政事,經常關注前代的興衰歷史。當他和宰相大臣們談論政事時,無論何時都是全神投入,終日不知疲倦。

宣宗非常重視科舉為國舉才的制度。有一次他在殿柱上親自題寫了「鄉貢進士李某」,可見他對國家棟梁才的企盼,對國事的用心。

宣宗皇帝雅好詩文,每當朝中大臣出鎮外府,他還會為宰相們賦詩,詩詞句都非常清麗。

唐代英主 有貞觀之風

唐宣宗(西元810─859年,846年─859年在位)在登基前平日裡極少與人說話,韜光養晦,外表看起來平凡不起眼。到了他登位時,人們才終於看出他隱藏的慧光。年幼的他看似不聰明,十多歲時,他得了一場重病,突然間出現了一道光輝照亮他全身,他陡地起身,兩手合於胸前作揖,有如君主對待臣子的姿勢。他的乳母認為他可能心理出了問題。

當時,穆宗(皇兄)看到後,扶著他的背說:「這是我們家的英才,他不是心理疲憊。」穆宗並賜給他玉如意、御馬和金帶。宣宗常常告訴母親,說他夢見自己乘坐著龍升上天。

在一年重陽節賜宴群臣時,宣宗親自作了一首《重陽錫宴羣臣》詩,詩云:「款塞*旋征騎,和戎委廟賢。傾心方倚注,協力共安邊。」(款塞*:意指外族前來扣塞通好或投降)這句話表現了皇上對一朝英勇將士和賢能大臣的期待,表現了宣宗對國政的投注與用心,願君臣同心協力綏靖邊境,守護國家的心意。

我們用白話來說《重陽錫宴羣臣》:英勇將士奮戰讓外族前來扣塞通好、投降;綏靖邊境外族的重任託付諸位賢能大臣;一顆誠心倚賴大家投注心力,同心協力安定邊疆。

當時,宰相大臣們都和上應制詩。其中宰相魏謩(音同謀,謨的古字)所作的詩,最得宣宗嘉賞,讚美良久。魏謩的詩中兩聯云:「四方無事去,神豫杪秋來。八水寒光起,千山霽色開。」這詩描繪:重陽時節國境無事,安樂迎晚秋;雖然寒冬要到了,放眼天際晴空萬里,映照千山沉著鎮定、優雅無邊的景緻。詩中展現四方太平、國泰民安的景象,令宣宗欣喜。

宣宗怎樣選博士

宣宗朝,進士陳玩等人參加博宏詞科博士考試。主管官員考定名第並奉上他們的詩賦論等作品。皇上在延英殿詔來中書舍人李藩,詢問說:在考試中有重複用字的怎麼辦?

李藩回答說:「賦忌用冷僻之詞,忌繁多雜亂之氣。論忌褒貶不明,是非不清。詩則要求切題押韻。重用字或許還可用,也有前例。」
皇上又問:「誰的詩用過重字?」
李藩回答說,錢起(*大曆十才子之一)的《湘靈鼓瑟》詩中用了兩個「不」字。

《湘靈鼓瑟》詩云: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逸韻諧金石,清音發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宣宗說,錢起雖然重用了不字,但別人的詩都不如他。以前謝眺有首詩:「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雲去蒼梧遠,水還江漢流。」這篇也沒法比。在這次博士宏詞科考試中,宣宗選拔的博士的詩中就出現了重用字,但宣宗以為詩好更重要,表現了他良好的品鑑能力。

大中之政  唐朝英主

唐宣宗在位十四年,年號大中,他器識深遠,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而且恭儉好善,惠民愛物。史家稱讚宣帝為「李之英主」,即李唐英主。《舊唐書》說「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

民間發生小饑荒時,宣宗就面帶憂容。他自己過生活極為簡樸,廢棄了之前皇帝留下的一些奢華排場,飲食也僅僅數盤菜餚而已,除非是母后送來佳餚,否則不會享受宴樂。當宮人患病,宣宗就遣醫診治,當其痊癒時,就悄悄從袖中拿出錢送給他,並叮囑說不要讓使者知道。

從寶曆年間(西元825─827年)開始,宮中權臣們濫用職權,多行虛假和欺詐,京師的權貴們橫行霸道,給窮苦百姓帶來了巨大困擾。到了大中年間,宣宗皇帝臨朝之日,朝中刑政得到整頓,賢能之才得以發揮,使得權豪斂跡,奸臣畏法,後宮的閽寺也紛紛喪膽。他在朝十四年,政治一片清明。在宣宗身邊的臣子、宮中人從未見過他有懈怠之日。

宣宗明白甄別善惡,盡去宮中外實內虛的敗稗奸臣;他在位時,陷入蕃人之手百餘年的河、隴之地全部復歸唐朝,驅散了北方受敵的陰霾。直到五代,遺老們還在歌頌讚美唐宣宗這位明君。@*#

資料來源:《舊唐書‧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北窗瑣言》《雲溪友議》

─點閱【皇帝小故事】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傳統文化講天人感應,佛家講萬物有靈,無神論者不相信,不過上天偶爾露一手,讓人看到奇跡。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據就在於中華文化,在於道統。漢代董仲舒說了個非常著名的話「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注意,孔子這裡說的「繼周」,有特定的含義,是指繼承周禮、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華文化的軌道上,有「因」有「損益」,「雖百世可知也」。
  • 「現在傳統涼茶舖好像越來越少了,涼茶會式微嗎?」筆者帶著疑問請教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他沒有急於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舉了幾個趣味的例子,從涼茶品牌的興衰史到當下的快餐文化,原來涼茶百年來都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飲品,在不同的時代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本期「涼茶趣談」,就與大家分享涼茶的轉型歷程。
  • 拉菲爾《雅典學院》。(公有領域)
    100這個數字到底有什麼祕密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呢?愛因斯坦是位偉大的科學家,不是隨便就能說他是迷信或思考不嚴謹的人。然而,他選擇了100。為什麼不是98或47?而且,不是只有科學家喜歡100。
  • 錢穆對本章的解說,則非常高妙。他說:人類社會,有法律契約,有道德禮俗,所以為指導與約束者縱甚備,然使相互間無信心,一切人事仍將無法推進。信者,貫通於心與心之間,既將雙方之心緊密聯繫,而又使有活動之餘地,正如車之有輗軏。
  • 今年適逢香港電車120周年紀念,本欄目「紀載香港」製作特輯,在上兩期介紹了電車百年間香港的城市變遷以及電車的特別型號,今期將走入張順光的收藏世界和柴宇瀚的歷史天地,分享他們與電車的不解之緣。(大紀元製圖)
    「為甚麼取名《叮叮與我》呢?就是講我自己最喜歡、和我有切身關係的藏品,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收藏家張順光從八十年代起開始收集與電車相關的紙品和物件,轉眼已經過去30多年了。今次合作寫書的歷史學者柴宇瀚博士補充道:「取這個名字還有另一層意思,電車作為一種日常的交通工具,就是我們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與電車相關的故事,可以是700萬的香港人中的你和我,也可能是外國人來到香港,認為這就是香港的特色!」
  • 儒家對孝的重視,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歷朝歷代都說「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漢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諡號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國正統之政,重點是講「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統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師」,官員是「父母官」,家國同構。從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導性的倫理。
  • 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無獨有偶,佛教和道教都有盛大的祭典儀式。佛教中有盂蘭盆會;道教也有中元普渡;這些祭典儀式都是對冥間鬼魂的盛大祭祀普渡。那麼,生靈在另外時空中是否也會輪迴轉生呢?
  • 今期繼續講述百年電車發展歷程,尤其是當下仍然活躍在電車軌道上的古董派對電車以及仍載客中的古董120號電車,有幸搭乘,宛如穿越時空,回到舊時光。(大紀元製圖)
    「叮叮——叮叮——」香港電車以特有響鈴聲得名「叮叮車」。自1904年來,在港島區特定的電車軌道行駛至今,見證著香港的歷史變遷與城市發展,今年適逢香港電車120年,「紀載香港」欄目專訪香港電車歷史專家暨收藏家張順光先生聯同歷史學者柴宇瀚博士,分享新作《叮叮與我——香港電車120週年圖片集》背後故事。
  • 對於本章,明代大政治家張居正如是說:「季康子之問,專求諸民。孔子之答,專求諸己。蓋人同此理,吾能自盡其理,而人豈有不感化者哉!」其實呢,孔子是要季康子以身作則、以上帥下、率先垂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