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十五》)
【注釋】
詩云:詩句出自《詩經‧衛風‧淇澳》。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據《爾雅‧釋器》,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又一說,切、磋、琢、磨,是前後相連的四道工序,如治玉,先用鋸子剖開玉石(切);找到了玉,把石頭的部分銼去(磋);玉磋出來,再把它雕琢成型(琢);又加上磨光,使者玉器發出光彩(磨)。
【討論】
子貢經商有術,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富豪,富可敵國。子貢由貧而富,對貧、富的體驗自然豐富。有人人窮志短,有人為富不仁、財大氣粗、恃富而驕,子貢向孔子談自己的心得,「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只給了個及格分,「可也」。為什麼呢?因為孔子認為「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從「貧而無諂」到「貧而無怨」,這個距離可不是一點點。
當然,子貢是可造之材,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事實上,人各有命,要各安其命,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都可以從中修煉、提高。《中庸》裡講:「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子貢是富豪,所以孔子又針對性地說了句「富而好禮」(「貧而樂,富而好禮」也可做互文理解)。可為什麼又怎麼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呢?
子貢是第一流的弟子,一點就通,馬上接了上去,說:「《詩經》上說: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樣,通過開料、粗銼、細刻、磨光等等工藝,精益求精吧?」其意思就是,樂道好禮,必經學問之功。人只有好學,才知道義理無窮,然後進而益深。
孔子一聽,非常高興,說:「賜呀!從此可和你談詩了。告訴你這裡,你能知道到那裡。」因為孔子只說到無諂無驕不如樂道好禮,子貢馬上悟到自己要能切磋琢磨,並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以成孔子義」。孔子說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子貢算是舉一反三了。
不過,孔子對子貢的稱讚也是有分寸的:「告諸往而知來者」。論悟性,還是顏回第一。在《論語‧公冶長》裡,孔子問子貢「你跟顏回兩個人,誰強一些?」子貢回答說:「我嘛,怎敢跟顏回比?顏回,聽到一件事能推知十件事,我呢,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子貢曾感慨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以子貢之材,孔子尚不與「言性與天道」,可見學問之道之高深、之無止境也。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