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解祕:秀才姚中為何被神選中 死後往天庭任職

作者:正音
夢境解祕:秀才姚中被神選中,往天堂任職。(清·孫溫,Angie/大紀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氣: 9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庭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秀才被神選中 死後天庭任職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有位秀才名叫姚中。他自幼就不吃葷腥,為人很正直淳樸,講信用,是鄉里中公認的善良忠厚的好人。姚中四十七歲那年的十二月初五晚上,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位使者,拿著類似人間衙門公文的文告給他看。他接過並讀了出來,上面大意說:天庭差遣你去做 「 西天監國門 」這個天職,接替蕭政年的職務。這個文告的格式與人間朝廷公文的格式很相像。這位夢中的使者最後還跟他說:「 剛才說的那個蕭政年現已到官一年。」

姚中從夢中驚醒,他知道自己剛才做的夢非常清晰,不是一般的夢,是與天上的生命接觸了。他回憶這個夢,仔細一算:夢中使者說的蕭政年,到官已經一年了,如果天上的制度也是職務三年一換(當時南宋官制就是職務三年一遷轉),如果那裡的時間又和人間一樣,那麼我的壽命就只有兩年了。於是他把這個夢和擔憂都詳細記下來,寫在一個本子裡,等著將來查對。

兩年後,也就是淳熙十四年,黃曆十二月初一這天清晨,姚中早早就到他父親這兒下拜問安。他告訴父親:「 這個月初五,孩兒我就要走了,後事難免要麻煩您了,只求父親不要老想著我,我有我的去處,不要牽掛。」他父親不相信,認為兒子說瞎話。姚中就把兩年前的夢及記載此事的本子拿給父親看。父親看後雖然難過,但想到人必有一死,兒子能被上天選中,也是家族的榮耀,為此父親表現得很沉靜。

當天,姚中還寫了一首詩:「 魚龍吹浪起雲煙,來向江湖駕鐵船。捲地黑風吹海立,直將波浪過西天。」寫好後放到枕頭裡了。到了初五那天,如同他自己預言的那樣,姚中沒有任何疾病的症狀,就安然離世了。

從史書記載來看,姚中雖然表面肉身並不長壽,可死後生命的去向,也就是元神的歸宿,竟是成為「 西天監國門 」,可見傳統文化中好人去天國的説法真實不虛。現代科學已逐步認識並揭示另外空間的存在,其實在修煉界早已普遍認為:不同的空間有不同層次的天國世界。從姚中所去的那個空間(世界)的時間來看,是一個與我們人類較近的一層天國,就連公文格式和官位輪換都與人類相似。那麼這樣看來,很可能人間的傳統文化乃至一些制度都是一層一層由高到低、從天上延伸到人間來的。那麼中華文明也一定真的是神傳給人的文明和文化了。@#◇

資料來源:《夷堅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