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不一樣的過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北宋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將我們帶入了過年的節日氛圍中。(Fotolia)

人氣: 86
【字號】    
   標籤: tags: , , ,

作者 | 葉琦

每年都過農曆年,2018年卻不同。首先,與以往大多數年份農曆年是在跟隨聖誕節的元月不同,今年,由於華人傳統曆法所特有的閏月,一直到了二月份才是我們過年的時間。

本來,自從我們選擇了國外生活,我們也就「選擇」了不再可能與早先在國內時一樣的過年。當西人們在熱熱鬧鬧的隆重過他們的「年」——聖誕節時,我們國內的親人們還全然沒有節日的感覺,我們遠離了親人,雖然我們在這裡也準備了大餐,也烤了火雞,但是不可能有「過年」的親人們遠來享用、來團聚。而當我們真正的「年」到來時,我們在這兒不光沒有假期,也沒有了文化的根基,沒有了應有的氣氛,沒有那濃濃的「年味」——沒有了置辦年貨的忙碌,沒有了你來我往的拜年,沒有了孩童磕頭拜年給紅包的喜慶,沒有了小孩打紅燈籠穿街走巷嬉戲的熱鬧,沒有了鄉下老家殺年豬的圍觀,甚至沒有了閤家團聚的機會,就連國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飯守歲時,我們也是大白天的上班時間……所有這些無疑是我們海外生活不可迴避的「副作用」。

雖然不能像國內過年那樣熱熱鬧鬧,但是隨著這麼多年在國外的「生枝散葉」,曾經的倆口加兒子也已壯大到了兒媳、孫子孫女,一到「年關」,回家團聚,兒子兒媳喜拜年,孫女孫子繞膝跑。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加上親家,還有妹妹一家,也是「浩浩蕩蕩」一張大桌子也坐不下的一大家子人了。可是,今年不同,兒子一家搬去了BC,親家也隨行去了。妹妹家也是女兒成家,搬出單過,從今年聖誕開始,他們出外旅遊度假。這樣「三下五除二」,就只剩下我們老兩口,瞬間成了「空巢」,雖是多了清靜,卻是少了熱鬧。真真正正的有了個不一樣的新年。好像人生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剛結婚時兩個人的日子。只不過,這一圈可是太大了,四十年的時間跨度,幾萬裡的距離間隔。曾經的小伙姑娘,變成了老頭老太,曾經的朝氣蓬勃,到現在夕陽西下。

扳指頭一算,我們都已是六十開外的「花甲老人」,把我們叫爺爺奶奶的孫輩們已將近「一打」。2018是我們步入六十歲後的第一個新年。僅這一點,就注定了今年的與眾不同,我們都不可能會有第二個六十歲了。記得我小時候在農村老家,六十歲的人過世了,就是理所當然般的自然,要當喜事過的。

今年也是我們兒子正式工作後的第一個新年。兒子經過四年大學本科,四年醫學院,再加上五年住院醫生的訓練,最後拿到加拿大專科醫生證書,並進入BC大學醫學院工作,真是實屬不易,兒媳也是念完電腦學士、碩士,在蒙城的法國和美國公司歷練數年,現供職於BC省政府,很不簡單。古人說「十年寒窗,九載熬油」,他們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做父母的,看見半生心血,春華秋實,孩子們學業有成,並開始用專業所長服務和回饋社會,同時也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領和基礎,所見所聞,真令人欣慰。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他們的勤勉和成功,也足以告慰我們在天的列祖列宗,也為我們海外華人增光添彩,這不也是我們當年出國的由衷嗎?!

新年到來之際,也是我們當初歷盡「文革」浩劫,考入大學的四十年。遍及全球的同窗追今撫昔,都不免感慨萬端。大家除了聚會慶祝,網上「群裡」更是聯繫熱絡,噓寒問暖。喜慶之餘,也不免發現不少同學已經去世。人生如此,又能如何?,如果像常說的那樣,「人生如戲」,我們就已經經過了開場,高潮,現在該到了「謝幕」的時候了。與此相對應的,年前,我妹妹的女兒「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給家裡又生了個胖小子,添丁加口,擴枝散葉,素來是喜事,同時這也是給我們帶來的最好新年禮物。兩相對照,不就是人們所說的「耳邊漸聞故人去,眼前只見新人多。」

新年裡最難過的事當是高堂老母。她罹患了老年癡呆症且已很快就認不出兒女後輩。當初我們一來加拿大就給父母辦了移民,但當他們「登陸」以後,因思念國內的五個子女及其眾多的孫子孫女們,又受不了西方的語言隔膜和文化差異,硬是回到了國內。我當時的觀察感覺主要是父親想回去,而母親還是接受這兒的生活的。一想到國內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尤其是廣日持久而且日益加重的霧霾,其PM2.5的微小顆粒,不僅可以透過肺部的氣血屏障,更是能穿透血腦屏障而進入大腦,就在內心產生深深地自責,怪自己當初沒能堅持到底,常想如果母親生活在這裡,或許就可能不會患病,或者至少延緩發病,也或者縱然有病也會很輕。

直到年前與國內妹妹談及至此,才被告知我母親當時也是「急得發瘋」,冬天裡「隔著玻璃整天看」,「大雪中,外邊一個人的沒有」,「只是,她不說給你,怕你生氣……」聽到這些,我無語。

窗外皆白色,瑞雪兆豐年。新年裡,遙寄心願,希望父母平安,姊妹健康,孩子快樂,諸事順遂。

責任編輯:顏永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