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案的啟悟

作者:張卉中
font print 人氣: 709
【字號】    
   標籤: tags: , , ,

母親晚年時,在她身上發生了兩件非常理所能解釋的事,讓我對生命的狀態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母親曾因車禍住院半年,出院後行動不便,在家裡仍然睡醫護用床。要如廁時,看護將她扶起坐在床沿,然後抱下床,坐輪椅去廁所。有一天,看護發現母親躺在床邊的地上,吃驚地問她怎麼下來的?她說,她已經上完廁所,可是爬不上床。她確實去了上廁所。真不可思議,母親根本不可能自己坐起來,況且床那麼高,更不可能自己下來。這讓我聯想到所謂的夢遊。例如有人在睡夢中,外出爬上電線杆,這事他清醒時是絕對辦不到的,母親的遭遇可能是同一個道理。

另一件事發生在母親離世之際,當時她很虛弱,晚間我照常帶孩子去探視,聽不清楚她說什麼,當我說要回去,她將我的手緊緊抓住不放,但因孩子很小,不得不很抱歉地掙脫她的手。回家後,凌晨四點就接到母親過世的消息。

當天母親的遺體送往殯儀舘安置於冷凍庫內,我們將她日常所睡的醫護床舖收拾平整。可是,隔天卻發現,她的床舖卻像人睡過一樣,出現一個跟母親一般大小的人躺上去的痕跡。家裡沒有人爬上去睡那兒,據常理也不會有人那樣做。相信母親於無形中又睡到床上去了。這很像我外公過世後,有一段時間,他還拄著拐杖上下木樓梯叩叩作響。

想起自己在三十多歲時也曾有過超常體驗。當時剛入職場又初為人母,全身緊繃,閱報時,看到一種簡單的瑜珈放鬆法,就照著做,全身放鬆攤在地板上。意想不到,瞬間自己和地板上的身體失去聯繫,感覺好像在高處,意識和身體徹底分離。新鮮感終於不敵家庭和工作的呼喚,卻一時關聯不上自己的身體。無論多強的意念,身體依舊不聽使喚,任何部位都動不了。在焦急中心生一念,人只要有一口氣在就能活著,於是卯足了勁想讓身體吸一口氣,經一再嘗試終於吸到氣了,瞬間意識就與身體合一了。

後來在打坐的書中看到,這種現象是所謂的靈魂出竅。約二、三十年後,讀到關於瀕死體驗的醫學報告,發現與我的體驗有類似之處。例如車禍重傷者的靈魂飄到手術房的天花板上,俯看醫生和護士搶救自己躺在床上的身體。也有的是靈魂離開身體後,到了一個異於人間的世界,可能是天堂,或其它什麼地方,與神或與過世親人互動,而這個親人也可能素未謀面,卻被證實無誤。

這些所謂的靈異事件,在科學發達的當今,往往被視為無稽之談。而越在遠古年代,人們可以透過打坐冥想等方式,開發先天本能,探索到非肉眼所能見的生命領域,對人間的得失有著較宏觀且深入的體悟,因而較為寬容豁達。隨著眼見為實的科學漸次發展,人們逐漸喪失這種先天本能,並將看不見的生命存在形式,視為迷信,以致容易陷入事物表象的得失糾葛中,活得越來越不自在。

少一分現代科學的羈絆,多一分靈性的啟悟,人類社會將變得較為美好純淨。@*#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多年研究證實,打坐冥想益處良多,增智生慧,強身健體,尤其有益於大腦健康。一項研究特別指出,長期打坐可讓人的大腦變年輕。
  • 美國一位女子因前方車禍堵車上班遲到,為向老闆說明情況,拍下了一張現場照,沒想到卻拍到了一束神祕白光,給遇難者的家人們帶來了心靈的陽光。
  •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活著的人經歷過靈魂出竅,他們的這些經歷對其他人來說會覺得匪夷所思,但他們卻實實在在親身經歷了。他們在靈魂出竅後看到聽到了什麼?做了什麼呢?一起來聽聽他們怎麼說吧!
  • 美國女子霍克斯(Joyce Hawkes)是一名生物物理學家,她自稱在年輕時曾因為被東西砸到頭而靈魂出竅,見到另外空間的奇景,而這個特殊經歷改變了她往後的生活。
  • 一名自稱荷莉(Holly)的女子表示,她因不名病症而罹患嚴重的抑鬱症,最終選擇服藥自盡。在「死亡」的那一刻,她的靈魂「被拉出身體」,隨後遊歷另外的空間。而在她回到人世間之後,她的不名病症竟然奇蹟般消失了。
  • 靜坐,又叫做打坐、又叫冥想。圖為中醫博士李有甫在打坐。(大紀元)
    靜坐,又叫做打坐、又叫冥想。那麼,打坐有沒有什麼好處或不好處呢?
  • 六分鐘的短片,拍了足足一個月。原因很簡單,因為等待。等風,等雪,等雨,等心中期待的景色。這種等待是一段修心的歷程,有苦悶,有煎熬,亦有釋懷之後不期而至的驚喜。走過之後再回頭品味,很享受這創作歷程中的每一步。這更像是與自然共同參與創作一部作品,我在努力實現心中設想的同時,也用心感受並接納自然的給予。
  • 人說「煙花易冷」,在歐文這兒,電焊的花火凋落之後,卻凝結出了讓人驚歎的藝術果實。
  • 神韻藝術團舞蹈演員范徽怡告訴我們,她童年時曾觀賞過一場神韻演出,深深地被打動,自那一刻,她決心刻苦學習中國古典舞,長大後成為神韻的舞蹈家......
  • 善良是童真最美的表現,孩子們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們愛護小動物,關心身邊的朋友,甚至願意和陌生人分享笑容。這份善良源於純真的心靈,不計較得失和付出。孩子的心靈如同一片澄澈的湖泊,不受塵世的擾攘,泛著淡淡的光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