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徵文大賽 二等獎獲獎作品

【徵文】王友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敬畏之心

――受益終身的傳統理念(1)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華民族的列祖列宗都是信神敬神的。圖為中華人文初祖黃帝(大紀元)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華民族的列祖列宗都是信神敬神的。圖為中華人文初祖黃帝(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03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9年07月17日訊】台灣學者曾仕強曾多次回大陸講學。有一次,他講著講著,就流淚了。有學生問他:「老師,您為什麼流淚?」曾先生回答說:「真正的原因,是講到我們有這麼好的文化,卻不好好珍惜,還懷疑這、懷疑那。如果我們沒有好的文化也就算了,是祖宗不爭氣,可是我們的祖先那麼偉大、這樣了不起!我在國外讀過書,大可滿口講西方的東西,可是我沒有,因為珍貴我們的文化。有人居然生在福中不知福,想到這裡很心酸。」

曾先生的話,我深有同感。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這裡,著重談一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心懷敬畏。

敬畏神佛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華民族的列祖列宗都是信神敬神的。信神敬神的人都相信:人是神創造的,天地萬物是神創造的,宇宙天體也是神創造的。人的生、老、病、死,宇宙的成、住、壞、滅,都是按照神的意志運行的。

中國古人常講「神通廣大」,「佛法無邊」,就是說,神佛都具足大智大慧大慈悲;古人還講「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意思是,神佛洞悉人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在創造天、地、人的神佛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古代聖賢都相信:唯有信神敬神,方可得到神佑天助。

周文王敬神明,演《周易》,德化萬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有百子之福,近百歲而終。唐太宗尊佛崇道,創「貞觀之治」,被尊為「天可汗」,建「千古一帝」之偉業。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講:「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太祖趙匡胤敬佛崇道,揚文抑武,不殺士大夫,居功至偉。清康熙大帝敬天畏神,智擒鰲拜,削平三藩,統一台灣,驅逐沙俄,西征漠北,文治武功蓋世,奠「康乾盛世」之基。

歷史上,不敬神佛者,身死、家破、國亡的教訓不少。商紂王不敬神明,荒淫無度,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最後眾叛親離,身死國滅。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毀滅佛教,結果被宦官殺死,年僅44歲。北周武帝宇文邕揚言不怕下地獄,佛道齊滅,結果暴病而亡,年僅35歲。唐武宗李炎滅佛,也是暴病而死,年僅32歲。

心中有神佛,凡重大事情,都能如老子所言,「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能守正執中,最後,利國、利民、利天下;反之,天不怕,地不怕,什麼喪天害理的事都敢幹,就是逆天叛道,終將害人、害己、害子孫。

敬畏天地

《易經》上講:「天地之大德曰生。」

《禮記》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纂要》云:「東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之隅曰四維,天地四方曰六合,天地曰二儀,以人參之曰三才,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或謂天地為宇宙。凡天地元氣之所生。」

綜合古人對天地的看法:天為乾,地為坤;凡天地,皆元氣之所生;天地之道,博大、仁厚、高潔、簡明、悠遠、恆久也。天地萬物對人有養育之恩德。離開了陽光、空氣和水,人很難存活在世上。因此,人應發自內心對天地萬物懷敬畏感恩之心。

人與大自然之間也存在一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人敬畏天地,善待大自然,就會得到天佑地護,得到大自然的厚愛與饋贈;反之,就會受到天災人禍的嚴懲。所以,中國儒家倡導「天人合一」,道家主張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明代大儒王陽明認為,人不僅對鳥獸之死、草木摧折有不忍之心,對瓦石毀棄也要有顧惜之情。有了這樣一顆善待萬事萬物的心,萬事萬物都會微笑著親近你,幫助你,呵護你。

「人定勝天」,是一種邪說,人永遠也勝不了天。「戰天鬥地」,也是一種邪說。在天地面前,人永遠要保持謙卑。

敬畏道德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就講了兩個字:一個是「道」,一個是「德」。「道」是什麼?「道」是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化、滅亡的客觀規律;「德」是什麼?「德」是按照宇宙萬物的客觀規律做人做事的準則。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學說,說到底,就是教人如何做人的道德,可以歸結為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孟子講:「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意思是說,對苦難沒有悲憫惻隱之心,就不是人;對邪惡沒有羞恥之心,就不是人;不懂得推辭謙讓,就不是人;不能明辨是非,就不是人。這「四心」就是做人必須具備的道德。

人的言行合乎道德標準,就是好人,就有福報,就會產生富貴、智慧、健康、幸福等一系列美好的生命狀態,得到肯定與褒獎;背離道德標準的人,就是壞人,常被稱為缺德、損德,就會降低福分,受到譴責和懲罰。

國學大師錢穆講:「當知學問與德性實為一事,學問之造詣,必以德性之修養為根基,亦以德性之修養為限度,苟忽於德性,則學問終難深入。」一個人的德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沒有德,不可能有真才實學。一個人只有在品德上不斷加強修養,無論處在多麼複雜的環境下,都不會迷失方向,同時在學問上不斷長進。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可立身。有大德相伴,必有大才相隨。不重德,學了那麼一點點皮毛的東西,就自高自大,自鳴得意,自私自利,最終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中國大陸,買東西時,缺斤少兩現象經常發生,但在台灣就比較少。台灣用的還是老秤,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為什麼最後是福星、祿星、壽星呢?這是告誡做買賣的人要敬畏道德,嚴守規矩。不然的話,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失祿;缺三兩,折壽。這福、祿、壽都沒有了,人還活著幹什麼呢?

中國古人造字詞,都是有很深內涵的。功德,功德,沒有德,哪來的功?威德,威德,沒有德,哪來的威?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才能有法度;德高,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之不存,與禽獸何異乎?

敬畏祖先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五千年延綿不絕歷史的偉大國家。敬畏祖先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目的是提醒後人,祖先是人之源也,做人要不忘祖先,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尚書‧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舜帝在元日要到祖廟祭祀祖先。「仁義」與「孝悌」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在祭奠與追思中,孕育著後人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意識。《論語‧學而》記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孔子心目中的聖人有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論語》講述孔子稱讚堯帝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意思是說:偉大啊!像堯這樣的君主。崇高啊!只有天是最高大,只有堯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麼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來讚美他!崇高啊,他那治理天下的功業!多麼美好啊,他制定的禮儀制度!

朱熹的《朱子類語》有云:「天不生仲尼(孔子),萬古如長夜」。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認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堪稱道德的最高準則,應當成為每個人的座右銘。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漢學興起,奠基人就是當時來北京的宗教使團團長比丘林。他在深入研究中國文化後,驚歎道:「看來啊,基督並不比孔夫子高明。」19世紀一頭一尾兩個俄羅斯大作家,都非常熱愛中國文化。頭是普希金,推介過《三字經》,尾是托爾斯泰,親自翻譯過《道德經》。有人問托爾斯泰:「世界上影響最大的文化名人是誰?」他說:孔子是很大,老子是巨大!

古琴為先皇伏羲所創,依鳳凰身形而制,以長度象徵一年365天,最初有五弦,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後增加到「七弦」。2006年,瑞典作家林西莉花15年心血寫成《古琴》一書,在瑞典出版,獲當年瑞典最高文學獎——奧古斯特文學獎,在瑞典掀起了一股中國文化熱、古琴熱。2009年4月,《古琴》中文版在台灣出版,連續2個月占領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林西莉說:「我在中國學到很多,我很高興能用這本書來回報中國。」

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從北歐來到中國,從中國古琴大師管平湖等人身上學到了一輩子魂牽夢繞的中華國粹,並竭盡所能把它弘揚到海外,作為中國人,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敬畏先賢而數典忘祖呢?

做一個真正懂得敬畏的人

一個真正懂得敬畏的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文化大師李叔同(也就是出家後的弘一法師)給出的答案是:「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無愧父母,無愧兄妹,無愧夫妻,君子所以宜家;不負國家,不負生民,不負所學,君子所以用世。」

「存誠、慎獨、宜家、用世」的君子,必定是個敬畏神佛,敬畏天地,敬畏道德,敬畏祖先的人,也就是真正懂得敬畏的人。成為這樣的人很難,但人生在世,心中有這樣的嚮往和目標,通過每天一點一滴的努力,向著這樣的目標每天都有一點小進步,日積月累,持之以恆,就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

心存敬畏,於己,利於修身養性,健全人格,增長才學;於家,利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家和萬事興;於國,利於君臣上下各安本分,恪盡職守,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國泰民安,利於君王心正、身正、左右正、朝庭正、天下正。

責任編輯:高義

(點閱「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五千年前,中原的土地散居著許多部族。他們繼承了一點點史前的文明,各自生活在一方土地上。其中有兩個部族最有名,一個是住在西邊的姜姓部族,奉炎帝神農氏為首領;另一個是靠近東邊的姬姓部落,奉黃帝為首領。
  • 炎涼之態 富貴更甚於窮貧 妒忌之心 骨肉尤狠於外人
  • 十月是收穫的季節,這個季節對於許多中國人而言卻交織著沉痛與喜悅、哀悼與憧憬、憤怒與迷茫。十月一日,是中國人的國殤日,是大陸民眾的亡國日、中華民族全面受難的起始日。十月十日,是中華民國的國慶日,是中華民族曾經走向共和的新生日。這兩個日子雖然只相隔九天,但對於海峽兩岸來說,卻是桃園與魔域的相隔。一邊是台灣民眾喜悅的慶典,一邊是大陸同胞無邊的苦難;短短九天,對應的是中華民族六十四年的亙古浩劫。
  • 姜子牙就是姜太公,是周文王興國、武王克商的首席謀臣、西周的開國元勳,也是齊文化的創始人。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道、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據說,他還是中國最早的預言《乾坤萬年歌》的作者。
  • 在中原大地,從古至今傳唱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浪漫的詩句;也流淌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氣息。
  • 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謙讓、謙遜、謙卑都是非常美好的傳統品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吹拂著淳淳的謙善之風。當現代人生活的環境中,受到各種現代思潮的衝擊,導致人際關係緊張。在面對重重心理壓力的環境下,謙下為懷、謙遜禮讓的淳厚古風,或許更讓人懷念。
  • 你問當下中國缺什麼?我看最缺底線。這很可怕。一個人,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敢幹;一個社會,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會發生。
  • 昔日,周文王被囚於羨里,,囚禁期間推演出《周易》;屈原被放逐,寫出了千古名篇《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作《國語》;孫子遭受臏刑,論著《兵法》;孔子周遊列國,屢遭險厄,而他的思想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