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征文大赛 二等奖获奖作品

【征文】王友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畏之心

――受益终身的传统理念(1)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都是信神敬神的。图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大纪元)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都是信神敬神的。图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307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9年07月17日讯】台湾学者曾仕强曾多次回大陆讲学。有一次,他讲着讲着,就流泪了。有学生问他:“老师,您为什么流泪?”曾先生回答说:“真正的原因,是讲到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却不好好珍惜,还怀疑这、怀疑那。如果我们没有好的文化也就算了,是祖宗不争气,可是我们的祖先那么伟大、这样了不起!我在国外读过书,大可满口讲西方的东西,可是我没有,因为珍贵我们的文化。有人居然生在福中不知福,想到这里很心酸。”

曾先生的话,我深有同感。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这里,着重谈一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心怀敬畏。

敬畏神佛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都是信神敬神的。信神敬神的人都相信:人是神创造的,天地万物是神创造的,宇宙天体也是神创造的。人的生、老、病、死,宇宙的成、住、坏、灭,都是按照神的意志运行的。

中国古人常讲“神通广大”,“佛法无边”,就是说,神佛都具足大智大慧大慈悲;古人还讲“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意思是,神佛洞悉人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在创造天、地、人的神佛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古代圣贤都相信:唯有信神敬神,方可得到神佑天助。

周文王敬神明,演《周易》,德化万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百子之福,近百岁而终。唐太宗尊佛崇道,创“贞观之治”,被尊为“天可汗”,建“千古一帝”之伟业。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讲:“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太祖赵匡胤敬佛崇道,扬文抑武,不杀士大夫,居功至伟。清康熙大帝敬天畏神,智擒鳌拜,削平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西征漠北,文治武功盖世,奠“康乾盛世”之基。

历史上,不敬神佛者,身死、家破、国亡的教训不少。商纣王不敬神明,荒淫无度,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最后众叛亲离,身死国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毁灭佛教,结果被宦官杀死,年仅44岁。北周武帝宇文邕扬言不怕下地狱,佛道齐灭,结果暴病而亡,年仅35岁。唐武宗李炎灭佛,也是暴病而死,年仅32岁。

心中有神佛,凡重大事情,都能如老子所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能守正执中,最后,利国、利民、利天下;反之,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丧天害理的事都敢干,就是逆天叛道,终将害人、害己、害子孙。

敬畏天地

《易经》上讲:“天地之大德曰生。”

《礼记》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纂要》云:“东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之隅曰四维,天地四方曰六合,天地曰二仪,以人参之曰三才,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或谓天地为宇宙。凡天地元气之所生。”

综合古人对天地的看法:天为干,地为坤;凡天地,皆元气之所生;天地之道,博大、仁厚、高洁、简明、悠远、恒久也。天地万物对人有养育之恩德。离开了阳光、空气和水,人很难存活在世上。因此,人应发自内心对天地万物怀敬畏感恩之心。

人与大自然之间也存在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人敬畏天地,善待大自然,就会得到天佑地护,得到大自然的厚爱与馈赠;反之,就会受到天灾人祸的严惩。所以,中国儒家倡导“天人合一”,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人不仅对鸟兽之死、草木摧折有不忍之心,对瓦石毁弃也要有顾惜之情。有了这样一颗善待万事万物的心,万事万物都会微笑着亲近你,帮助你,呵护你。

“人定胜天”,是一种邪说,人永远也胜不了天。“战天斗地”,也是一种邪说。在天地面前,人永远要保持谦卑。

敬畏道德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就讲了两个字:一个是“道”,一个是“德”。“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灭亡的客观规律;“德”是什么?“德”是按照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做人做事的准则。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学说,说到底,就是教人如何做人的道德,可以归结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意思是说,对苦难没有悲悯恻隐之心,就不是人;对邪恶没有羞耻之心,就不是人;不懂得推辞谦让,就不是人;不能明辨是非,就不是人。这“四心”就是做人必须具备的道德。

人的言行合乎道德标准,就是好人,就有福报,就会产生富贵、智慧、健康、幸福等一系列美好的生命状态,得到肯定与褒奖;背离道德标准的人,就是坏人,常被称为缺德、损德,就会降低福分,受到谴责和惩罚。

国学大师钱穆讲:“当知学问与德性实为一事,学问之造诣,必以德性之修养为根基,亦以德性之修养为限度,苟忽于德性,则学问终难深入。”一个人的德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没有德,不可能有真才实学。一个人只有在品德上不断加强修养,无论处在多么复杂的环境下,都不会迷失方向,同时在学问上不断长进。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可立身。有大德相伴,必有大才相随。不重德,学了那么一点点皮毛的东西,就自高自大,自鸣得意,自私自利,最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中国大陆,买东西时,缺斤少两现象经常发生,但在台湾就比较少。台湾用的还是老秤,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为什么最后是福星、禄星、寿星呢?这是告诫做买卖的人要敬畏道德,严守规矩。不然的话,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失禄;缺三两,折寿。这福、禄、寿都没有了,人还活着干什么呢?

中国古人造字词,都是有很深内涵的。功德,功德,没有德,哪来的功?威德,威德,没有德,哪来的威?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才能有法度;德高,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之不存,与禽兽何异乎?

敬畏祖先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五千年延绵不绝历史的伟大国家。敬畏祖先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目的是提醒后人,祖先是人之源也,做人要不忘祖先,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舜帝在元日要到祖庙祭祀祖先。“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论语‧学而》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有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论语》讲述孔子称赞尧帝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意思是说:伟大啊!像尧这样的君主。崇高啊!只有天是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赞美他!崇高啊,他那治理天下的功业!多么美好啊,他制定的礼仪制度!

朱熹的《朱子类语》有云:“天不生仲尼(孔子),万古如长夜”。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堪称道德的最高准则,应当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汉学兴起,奠基人就是当时来北京的宗教使团团长比丘林。他在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后,惊叹道:“看来啊,基督并不比孔夫子高明。”19世纪一头一尾两个俄罗斯大作家,都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头是普希金,推介过《三字经》,尾是托尔斯泰,亲自翻译过《道德经》。有人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文化名人是谁?”他说:孔子是很大,老子是巨大!

古琴为先皇伏羲所创,依凤凰身形而制,以长度象征一年365天,最初有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后增加到“七弦”。2006年,瑞典作家林西莉花15年心血写成《古琴》一书,在瑞典出版,获当年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在瑞典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古琴热。2009年4月,《古琴》中文版在台湾出版,连续2个月占领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林西莉说:“我在中国学到很多,我很高兴能用这本书来回报中国。”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从北欧来到中国,从中国古琴大师管平湖等人身上学到了一辈子魂牵梦绕的中华国粹,并竭尽所能把它弘扬到海外,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敬畏先贤而数典忘祖呢?

做一个真正懂得敬畏的人

一个真正懂得敬畏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文化大师李叔同(也就是出家后的弘一法师)给出的答案是:“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无愧父母,无愧兄妹,无愧夫妻,君子所以宜家;不负国家,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

“存诚、慎独、宜家、用世”的君子,必定是个敬畏神佛,敬畏天地,敬畏道德,敬畏祖先的人,也就是真正懂得敬畏的人。成为这样的人很难,但人生在世,心中有这样的向往和目标,通过每天一点一滴的努力,向着这样的目标每天都有一点小进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心存敬畏,于己,利于修身养性,健全人格,增长才学;于家,利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家和万事兴;于国,利于君臣上下各安本分,恪尽职守,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国泰民安,利于君王心正、身正、左右正、朝庭正、天下正。

责任编辑:高义

(点阅“弘扬传统文化”征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五千年前,中原的土地散居着许多部族。他们继承了一点点史前的文明,各自生活在一方土地上。其中有两个部族最有名,一个是住在西边的姜姓部族,奉炎帝神农氏为首领;另一个是靠近东边的姬姓部落,奉黄帝为首领。
  • 炎凉之态 富贵更甚于穷贫 妒忌之心 骨肉尤狠于外人
  •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这个季节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却交织着沉痛与喜悦、哀悼与憧憬、愤怒与迷茫。十月一日,是中国人的国殇日,是大陆民众的亡国日、中华民族全面受难的起始日。十月十日,是中华民国的国庆日,是中华民族曾经走向共和的新生日。这两个日子虽然只相隔九天,但对于海峡两岸来说,却是桃园与魔域的相隔。一边是台湾民众喜悦的庆典,一边是大陆同胞无边的苦难;短短九天,对应的是中华民族六十四年的亘古浩劫。
  • 姜子牙就是姜太公,是周文王兴国、武王克商的首席谋臣、西周的开国元勋,也是齐文化的创始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道、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据说,他还是中国最早的预言《乾坤万年歌》的作者。
  • 在中原大地,从古至今传唱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浪漫的诗句;也流淌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气息。
  •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谦让、谦逊、谦卑都是非常美好的传统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吹拂着淳淳的谦善之风。当现代人生活的环境中,受到各种现代思潮的冲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在面对重重心理压力的环境下,谦下为怀、谦逊礼让的淳厚古风,或许更让人怀念。
  • 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
  • 昔日,周文王被囚于羡里,,囚禁期间推演出《周易》;屈原被放逐,写出了千古名篇《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作《国语》;孙子遭受膑刑,论著《兵法》;孔子周游列国,屡遭险厄,而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
  • 中华传统文化是本次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没有中断的文化,迥异于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或许,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神性内涵,才创造了持续传承五千年的奇迹。
  • 古来直到近代留下不少纪录,验证了敬重文字的重要性,不是空穴来风。本文续上篇:【救世古鉴】仓颉作书“天雨粟 鬼夜哭” 文字背后有神力吗?继续提供正反两面的实例来互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