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一把螺絲刀 困住一個人

作者:青松
font print 人氣: 342
【字號】    
   標籤: tags: , ,

我眼鏡上有個螺絲經常鬆動,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緊一下。螺絲比較小,不好操作。好在眼鏡店贈送了工具,有專用的小螺絲刀。螺絲刀分內外兩層,扣到螺絲上,固定好,只旋轉外層,內層就能帶動螺絲轉動。

大概是用的時間久了,螺絲刀的內外兩層咬合面好像出了問題。旋轉外面一層,裏面一層卻不動。最近幾次緊螺絲,都碰到類似情況:把螺絲刀套到螺絲上,調整多次,才能找到兩層剛好能咬合的點。

昨天晚上,發現眼鏡上的螺絲又鬆動了,便拿出工具來修。結果,原本花不了幾秒鐘的事情,我折騰了足足十分鐘,螺絲刀還是無法正常操作。我歎口氣,告訴自己,這把舊螺絲刀不能再用,必須買新工具了。

問題是,新工具不是說買就能買來的,眼前這鏡架不穩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我放下螺絲刀,用手指輕輕扭轉螺絲,居然能轉動。我拿穩眼鏡,繼續小心轉動螺絲,直到眼鏡架固定穩,問題就這麼解決了……

當時眼鏡店贈送了工具包,我就認定,必須用專用工具才能修眼鏡,所以從沒想過用手指試一試。這幾年來,數不清多少次彆彆扭扭用那個小螺絲刀。直到螺絲刀沒法再用,才偶然用手試試,結果緊螺絲的效果非常好。

看這整個過程,一個四肢健全的大活人居然被一把小小的螺絲刀困住,說起來可笑,卻實實在在發生了。一把螺絲刀,困住一個人,這是多麼值得深思的問題啊。各種工具的存在,給生活帶來便利,但同時讓人變得依賴,依賴到忘記自己與生俱來的能力。過於依賴,就會局限自我。也許我們都該反思,生活中有多少東西是我們真正離不開的?我們無意中給自己添加了多少禁錮?@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在《春望》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在征人出發必經之咸陽橋時,描繪出一幅「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圖景,「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平白如話,但人們卻能於詩人平實如話的詩句中看到當時的社會現狀,人民遭受的苦難及艱辛欲泣的生活。
  • 美國一項最新居家室內生物種類的調查統計顯示,每個家庭的每間房內平均會出現100種爬蟲。有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家相對於一個叢林,有非常複雜的生態系統。
  • 859年,在通過不斷地應用歸納、類比等手段,再通過大膽的想像和推測,一部《物種起源》問世了,自此風靡全球。一百多年過去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在考古學面前,面對一次次驚現的史前文明;在生物學面前,面對有益的疊加突變產生物種幾率幾乎等於零的事實;以及在嚴謹而理性的思辯面前,早已百孔千瘡。但固執的人還是死死抱住進化論不放,而且牽強附會地為其增添各種解釋和假設。
  • 不少民眾認為依賴呼吸器的病人,尤其是高齡患者,已沒有希望再返家重回正常生活,然而苗栗新生醫院呼吸照護團隊卻做到了;高齡92歲的蕭奶奶,中風導致左側肢體偏癱,手術後腹部存留五條引流管、以及痰液無法有效清除等狀況;今年五月因胃穿孔併腹膜炎而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後需仰賴呼吸器,11初成功脫離呼吸器,在人員協助下可下床坐輪椅,並帶著開心的笑容與家人一起出院返家。
  • 耶穌是在希律王統治的晚期,降生在羅馬帝國的猶太行省。當時因為舉行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每個人都必須回到祖籍去登記戶口,因此木匠約瑟帶著即將臨盆的妻子瑪利亞(Maria)回到伯利恆。城內外的旅舍都被返鄉的人住滿,約瑟一家只能待在馬厩裡,耶穌就在這裡誕生。
  • 有人質疑八字命理,說同一年月日時出生的人比比皆是,為什麼命運不相同呢?本文舉了兩個古代「八字相同,官位卻不相同」的例子,來探索一下。附篇八字實例分析:配合不好遇兇之命。
  • 人生無常,當意外先來的那一刻,捐出器官遺愛人間,可為其他病痛的人帶來延續新希望。 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畢業,葉俐妤22歲就投入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的社工師一職,除了一般院務,還負責器官勸募與宣導。剛開始對「器官捐贈」這個詞懵懵懂懂,進入醫院工作後,深刻體會到這是無比神聖的使命,尤其是捐贈者的大愛精神及其家屬的無私奉獻,令人尊崇感念。
  • 加勒比海的海螺島(Conch Island)是個迷人的旅遊景點,經常吸引遊客造訪。事實上,它並不是島,而是由數以百萬計的海螺堆積而成的人工「藝術品」。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三千年前的先民們,用樸素而熱情的筆調讚頌了女子出嫁的場景。成家後,男子在外建功立業,女子在家相夫教子,同甘共苦相伴一生。原本是傳統家庭中平凡而和美的生活,卻在當今社會中被解讀成女性的悲劇。
  • 「鏡像宇宙」是現今物理學一個探索熱點。一些物理學家認為鏡像宇宙與暗物質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繫。在各種探測暗物質的實驗多年一無所獲的情況下,科學家們開始設計實驗尋找鏡像宇宙存在的證據,希望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暗物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