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融合 實驗桌上辦到了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6日訊】美聯社五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宣布,已在實驗桌上製造出像核融合一樣的反應,這使美國核子物理學界既興奮又懷疑。太陽的無盡能源就是來自核融合。

這些科學家利用一個像三個咖啡杯疊起來一樣的器材,以音波震爆水中氣泡,同時製造出光和高熱。這種反應既簡單又輕鬆,而且可以製造出無窮盡無汙染且可重複使用的能源,將使世界完全改觀;不過也可能像一九八九年有人宣稱發展出「冷融合」科技一樣,空歡喜一場。

美國橡嶺國家實驗室和紐約州藍斯雷爾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說,這種現象就好像迷你核融合,但他們不確定是否可以用這種方法取得能源。他們把這種反應叫做「泡沫融合」,在實驗中出現兩個與核融合相同的現象,一個是產生中子,另一個是氫的放射線同位素氚,但研究人員無法實際看到核融合,而且在實驗過程中所耗費的能量大於所產生的能量。這項實驗刊登於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但橡嶺實驗室其他科學家罕見地在網路上貼出一封質疑的信說,他們重做實驗時並未探測到足夠的中子。

華盛頓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研究員柯隆姆說,「乍看之下,我們都很興奮」,但進一步研究發現有疑點,「這些研究員也許被大自然所欺騙,大自然最喜歡騙科學家」。
事實上,橡嶺和藍斯雷爾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發表報告時都小心翼翼,強調他們的研究結果還需要進一步驗證,而且即使在實驗室獲得成功,也不一定馬上可以蓋核融合電廠。

這項研究結果公開前,曾送請包括普林斯頓大學電漿物理研究計畫主任費許在內的科學家評估,不過費許對實驗結果表示懷疑。

參與實驗的橡嶺科學家雷海反駁說,懷疑這項實驗結果的人都是有目的的,因為這項結果威脅到他們以傳統技術進行的實驗的高昂經費。他說,他們的研究結果至少對核融合基礎研究有價值。

本期科學雜誌以罕見的強硬口吻警告兩陣營的科學家說:「對實驗結果過早批評和表示相信的人應該冷靜,應等科學來驗證結果。」科學雜誌在刊出這篇報告前,曾請一群科學家重做實驗。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含重氫的丙酮置入燒杯,然後將微小的氣泡打入含重氫的丙酮中,再用音波震動氣泡,使氣泡擴張到爆炸。丙酮是無色的揮發性液體,通常用做油漆或化學物質的稀釋劑,在含重氫的丙酮中,正常的氫分子被比較重的氚取代。科學家相信氣泡爆炸時產生短暫的震波,震波產生高壓、高溫和閃光。

根據愛因斯坦著名的能量不滅定律,核子融合和核子分裂都會將物質轉換為能源。在核分裂時,較重的原子(譬如鈾)分裂成為較輕的原子;在核融合中,較輕的原子(譬如氫)融合成為較重的原子。兩種過程中都釋出能量。

核分裂的原料較難取得、純化、處理和儲存,而且會製造放射性廢料,所以科學界視核融合為宇宙間的終極能源來源,數十年來都在找尋駕馭核融合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非軍事的人工核融合都依賴體積龐大、所費不貲的高能加速器或是雷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畢業生不愿去研究所 中國基礎科學出現人才危机 (3/2/2002)    
  • 瀕死體驗揭示另外時空 (2/27/2002)    
  • 李政道:中國古代的物理學 (2/27/2002)    
  • 中國古代的物理學 (2/26/2002)    
  • 因果關系与現代科學 (2/15/2002)    
  • 希特勒的原子彈研制主持人是幫凶還是反戰英雄? (2/12/2002)    
  • 高能物理新發現 台大團隊拿下國際第一 (2/8/2002)    
  • 大陸中科院三百人跳槽 外資搶挖軍工專才 (2/4/2002)    
  • 著名科學家牛頓的信仰 (1/31/2002)    
  • 新型電腦系統能讀懂人的”眼神” (1/31/2002)    
  • 用DNA取代CPU進行演算 日幵發出DNA計算机 (1/31/2002)    
  • 与西方瀕死體驗研究人員的對話 (1/30/2002)    
  • 科學家觀測到中子在引力場中的量子效應 (1/30/2002)    
  • 人體生物電維護健康的奧秘 (1/29/2002)    
  • 新浪部分部門搬遷北京CBD 物理轉移還是戰略轉型 (1/28/2002)    
  • 胞弟透露張柏芝意志堅強已能下床行走 (1/20/2002)    
  • 科學家觀察到引力場的量子效應 (1/19/2002)    
  • 人腦4? 電腦? 誰更強?(4) (1/18/2002)    
  • 著名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撞牆 留醫五日 (1/13/2002)
  • 相關新聞
    著名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撞牆 留醫五日
    人腦4? 電腦? 誰更強?(4)
    科學家觀察到引力場的量子效應
    胞弟透露張柏芝意志堅強已能下床行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