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考古與藝術結合「非典型青花特展」在清大

清華大學7日舉行「非典型青花特展」開幕儀式,左起: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匡悌(左2)清大副校長陳信文(左3)、臺大藝術史所教授施靜菲(左4)、清大副校長信世昌(左5)、臺大藝術史所副教授兼所長盧慧紋(左6),清大文物館籌備處主任馬孟晶(右3)、藝術總監李靜雅(右1)與貴賓及策展團隊合影。(賴月貴/大紀元)
人氣: 57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0年10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月貴台灣新竹報導)「青花瓷」淵源於十四世紀中國江西景德鎮,用高嶺土為原料,經過攝氏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製而成,就是這白地與藍彩,經由海上貿易風靡世界各地,成為陶瓷全球品牌的代表。

然而,很特別的是,清華大學7日在學校圖書館舉辦一場文物展,卻將重心轉移到「非典型青花」陶瓷,展出的作品是來自世界各地,數量更加龐大的陶瓷,其來源跨越歐亞,時間軸跨十四至二十世紀,各國運用不同的材料及技術,演繹出各自獨特的風格。

銅版轉印青花人物紋火缽,來源:日本。
銅版轉印青花人物紋火缽,來源:日本。(賴月貴/大紀元)
展出文物,來源:中國雲南。
展出文物,來源:中國雲南。(賴月貴/大紀元)
臺大藝術史所教授施靜菲致詞。
臺大藝術史所教授施靜菲致詞。(賴月貴/大紀元)

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大學新校區考古出土的青花瓷也加入展出的行列,這些主要來自閩南地區的青花產品,正是非典型青花的最佳代言人。主辦單位「清大文物館籌備處」歡迎民眾前往參觀,欣賞結合歷史、人文與藝術的一場展覽,思考在漫長時空中,這些陶瓷所蘊藏的意義及其演變的故事,「清華・青花:非典型青花」展期至110年3月31日止。

清大副校長陳信文(中)、清大文物館籌備處主任馬孟晶(左3)與優秀的策展團隊合影。
清大副校長陳信文(中)、清大文物館籌備處主任馬孟晶(左3)與優秀的策展團隊合影。(賴月貴/大紀元)

7日舉行「非典型青花特展」開幕儀式,清大文物館籌備處主任馬孟晶表示,本次展覽主要由臺大藝術史所教授施靜菲與學生共同策畫,選擇展出的青花瓷並非主流作品,而是來自中國邊緣或歐亞地區的非典型產品,思考從全球史的角度重新檢視瓷器的跨域流動,以及紋飾設計與文化間的互動。

考古專家暨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匡悌,為現場來賓做導覽,說明清大後山青花瓷出土的過程。
考古專家暨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匡悌,為現場來賓做導覽,說明清大後山青花瓷出土的過程。(賴月貴/大紀元)

考古專家暨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匡悌也應邀出席開幕儀式,並為現場來賓做導覽,在2001年,清華大學為擴大校園用地,於校區南面的新竹市第一公墓進行了大規模遷葬與整地工程,清華人類學研究所的教授意識到公墓的古老性,必定是具有文化資產價值的古墳,於是委託李匡悌帶領清大與臺大人類所研究生群共同進行考古與清理。

在考古過程中,發現被日本官方授銜「武信郎」的李存軒之墓,從墳墓中起出三千多件青花瓷器碎片,非常令人矚目,可惜的是各種杯、碗、盤等器皿無一完好,據考察係閩南地區習俗所致,在喪葬儀式中,家屬會刻意摔破食用器皿,象徵亡者不再饗用人間飲食,也毋須再掛念生前種種。陶瓷碎片經過拼貼黏合雖不太美觀,但相信透過特展,民眾更能夠認識到在地文物,及其所反映的歷史意義、文化印記。

展出文物,柳葉紋盤碟,來源:右英國、左日本。
展出文物,柳葉紋盤碟,來源:右英國、左日本。(賴月貴/大紀元)

臺大藝術史所教授施靜菲也為展覽做了精闢生動的導覽,將日本、雲南、越南、歐洲、伊斯蘭的陶瓷淵源,做了詳盡又故事性的描述,例如,一件陶瓷作品具有青花瓷的藍白風采、加上東方的愛情故事,隨風飄揚的柳葉變成毛毛蟲圖案,還畫上相對的比翼鳥,這樣的「青花Booths花口柳葉紋碟」卻是來自英國的收藏品,非常有趣。

施靜菲教授也介紹陶瓷的技藝與樣式,有型紙印花技術(從日本傳入台灣的技法)、日本伊萬里彩瓷的金襴手樣式、銅版轉印、中國山寨版伊萬里、錫釉工藝、歐洲陶磚……等,教授將飽學的豐富知識透過深入淺出的介紹,讓聽者收穫滿滿、意猶未盡。

施靜菲說,由特殊的研究策展視角出發,保證大家看到的是很不 一樣的青花展,希望能將知識成果以美感的形式傳達給大眾,讓藝術史角度的策展與觀眾在大學校園相遇,啟發想像與提問的雙向溝通,期待在各個場域展開不一樣的精采故事。

圖文說明英國瓷器在台灣的修復過程。
圖文說明英國瓷器在台灣的修復過程。(賴月貴/大紀元)
(左)中國仿日本伊萬里瓷盤、(右)日本金襴手樣式花卉紋盛盤。
(左)中國仿日本伊萬里瓷盤、(右)日本金襴手樣式花卉紋盛盤。(賴月貴/大紀元)
展出文物,來源:中國雲南。
展出文物,來源:中國雲南。(賴月貴/大紀元)

責任編輯:筱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