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大陸PPI與CPI相差大 專家:中小企業或現倒閉潮

圖為中國的工廠。(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人氣: 125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1年10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北報導)全球通膨壓力湧現,而中國的情況尤為複雜,9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10.7%,但特別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僅年增0.7%,PPI與CPI相減的「剪刀差」高達10%,對此,專家提到,這代表中國的中小企業無法反應成本,正在咬牙苦撐,屆時恐出現倒閉潮,同時中國將面臨「停滯性通膨」的危機。

據美國勞工部在14日公布的最新數據,9月PPI年增8.6%,增幅達2010年11月以來新高,顯示全球供應鏈受阻與勞力短缺持續推高生產成本。而美國9月的CPI則是年增5.4%。

反觀中國的狀況,據中共14日公布的數字,9月PPI年增高達10.7%,官方宣稱,主因是煤炭與能源密集型產品價格上漲。不過中國9月的CPI卻只呈現年增0.7%的狀態。

中國的剪刀差高達10%

比較美國PPI年增8.6%,CPI年增5.4%,以及中國PPI年增10.7%,CPI卻僅年增0.7%,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撰文指出,PPI與CPI年增數字兩相扣的「剪刀差」,美國為3.2%,而中國高達10%,創下28年來新高,「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謝金河說,美國與中國的剪刀差不同,代表製造業轉嫁成本的能力,美國的終端產品可適度反應成本,而中國卻不同,中央強力控管消費者物價,使得通膨乍看之下沒有發生,消費者物價CPI只有0.7%,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反應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卻高達10.7%。

謝金河說,剪刀差10%,意即生產者買進高價原材料,生產出來的終端產品不能漲價,而企業則變成夾心餅乾,特別是沒有能力反應成本的中小企業會率先倒閉,這是中國未來面臨的嚴峻挑戰。

中國媒體《證券時報》引述民生銀行高級研究員王靜文的分析,指出剪刀差擴大,代表中國在內需疲弱背景下,中下游企業咬牙苦撐,不敢貿然漲價。

美中經濟制度差異 剪刀差也不同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指出,PPI可視為廠商成本,而CPI可當成定價,當成本上揚的幅度,比價格上揚的幅度快時,這代表沒辦法因應成本壓力,且價格會逐步轉到商品上。

邱達生說,企業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需耗費一定的時間。之所以美、中兩國的剪刀差有所不同,因為美國崇尚市場機制,因此反映成本的速度較快;而中國則是計劃經濟,中共為了維穩要求企業不能反應成本。

「剪刀差」的擴大也意味著,中國面臨「停滯性通膨」危機。國海證券認為,由於短期內國際大宗物資上漲難有緩解,再加上「能耗雙控」政策仍持續,預估10月CPI與PPI的剪刀差可能繼續擴大。

邱達生說,中國面對的通膨問題,原因很大部分來自於為了追求經濟成長,採取過度寬鬆的信貸,使得中國的債務問題過度膨脹,尤其是地方債、企業債規模龐大。

停滯性通膨最難解決 會帶來社會問題

邱達生說,通膨分幾種,一種是由於經濟成長強勁拉抬需求,另一種是停滯性通膨,代表需求有限,但物價還是持續上揚,這是「最難解的問題」,因為這代表經濟沒有拉抬,但物價又水漲船高,民眾所得沒有增加,生活變得更加困苦,這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不過,邱達生認為,由於去年的基期較低,因此美、中兩國雖然有通膨,至於是否有停滯性通膨,目前還有待觀察。而中國要想解決通膨,須改善債務泡沫化的問題,預期仍會出現「陣痛期」。

至於台灣的情況,據主計總處最新資料,9月CPI年增率達2.63%,創8年來新高。PPI部分,台灣並未正式編制此數據,因此無法同美、中計算出等值的「剪刀差」。

對於台灣的通膨情況,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日前指出「央行不應該把物價上漲,解釋成是短期現象」,市場解讀,央行釋放通膨訊號,並不排除升息可能。

台灣主要面對輸入性通膨壓力

邱達生說,台灣9月的核心CPI年增1.74%,看起來還沒有嚴重的通膨壓力。台灣主要面對「輸入性通膨」的壓力,受到國際物流阻塞、油價上漲,以及中國進口的中間財等原物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導致廠商把成本轉嫁到售價上。

邱達生說,台灣進口的產品,大多是原物料類,比較少是消費財,而原物料、能源價格的變動因素也較多,隨著美元走強,這些原物料的漲勢可能跟著趨緩,屆時通膨情況可能得到緩解。◇

責任編輯:林勤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