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紀念張瓊月老師 府城杏壇永遠的芬芳

民國64年張瓊月老師(前左)與丈夫王延壽(前右)、長子王啟光(後右)、次女王熙媛(後左)攝於家中。(王啟光提供)
人氣: 28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1年05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孫幗英台南報導)

紀念張瓊月老師

張瓊月老師。
張瓊月老師。(王啟光提供)

府城杏壇永遠的芬芳

一個私人創置的「張瓊月老師紀念獎學金」傳承了兩代共44年,這不僅表示張老師的愛心與志願綿延不斷,更是獎學金創置者為人子女思親報恩的具體體現,堪稱現代社會的楷模!

民國6年(1917),張瓊月生於台南,世居民權路二段,畢業於台南州立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台南女中前身),26歲嫁給王厝王延壽為妻,膝下育有一男二女。

張瓊月身材纖細,臉上經常掛著微笑,在學時品學兼優,文學、藝術、舞蹈均有造詣,尤其日語典雅、風度優美,有少女詩人之美譽。自小,張瓊月就立志從事教育工作,畢業後到教師研習科進修,取得教師資格後,回母校明治公學校任教,適值台灣光復,學校改名成功國民學校。

張瓊月待人誠懇,教學認真,很受全校師生推崇愛戴。她平素重視道德修養,常以「仁心」、「恕道」、「盡忠職守」、「做一個有骨氣的人」要求自己,教化學生、子女。民國66年(1977)張瓊月因病去世,作育英才近四十年,一生都奉獻給成功國民小學。

在告別儀式上,張瓊月的獨子28歲的王啟光,當眾宣佈成立「張瓊月老師紀念獎學金」,年年獎助成功國小的學生,讓母親對教育的熱愛綿延不止。

民國64年張瓊月老師與丈夫王延壽攝於家中。
民國64年張瓊月老師與丈夫王延壽攝於家中。(王啟光提供)

存仁心行恕道 恪盡職守

張瓊月認為,做人要有仁愛之心,尤其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具備愛心來灌溉幼苗。「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她的座右銘,凡事都為人著想,與人無爭無尤。她常訓斥子女要心存感恩,分享成果,不要樹立敵人,這樣才能建立融洽和樂的社會。

王啟光回憶小學時期,母親曾受家長之託照顧班上一位男學生,整個暑假不但讓他在家食宿,幫他補習課業,還為他添購衣物,視為己出。開學後,仍不見家長來接回去,母親毫無怨尤,每天更以腳踏車接送學生上下學,讓自己的獨子背著書包在後面追隨。

王啟光說:「母親這種自我犧牲的情操,不只表現她的大愛,更訓練自己的孩子學會自立自強,以及體會施比受更有福。」這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

四十年如一日恪盡教職、誨人不倦是張瓊月「盡忠職守」的最佳寫照。王啟光說:「她經常勉勵學生,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要有敬業精神。」

有骨氣有義氣 關愛他人

「做一個有骨氣的人!」王啟光說:「母親平素教導學生、晚輩,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正人君子。」臨終前叮囑他:「把掌心向下,關愛他人,千萬不要掌心向上,向人乞討。」

在白色恐怖時期,很多遭受政治迫害的家屬生活在莫名的恐懼中,孩子到了就學年齡也不敢報地址申請入學。張瓊月知道了同學康家的處境,多次主動去替康家的孩子們申請入學,並安置在她的班級上課。

後來,康家的孩子們在社會上都很有成就,排行老四的康信隆說:「因為有張瓊月老師我們才能進學校就學,張老師是我們家兄弟姐妹們的啓蒙恩師,恩同再造。我們雖然長得不高,但尊敬老師的心是很高的。」

善行代代相傳 福蔭子孫

張瓊月老師紀念獎學金成立以來,匆匆屆滿44年,自2014年起轉由孫女王歆沂捐獻,傳承兩代從無間斷,除了讓後人緬懷張瓊月的師表風範,更彰顯她在教育上的成就。

張瓊月獻身教育餘蔭福報子孫,家中三代共有八位教育菁英;孫輩多人及其伴侶都出於美國各大名校名醫,各個努力上進是國家社會的棟樑。◇

責任編輯:唐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