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疫苗致死無明確標準 台專家:靠臨床結果判斷

圖為疫苗施打的情況。(台中市府提供)

人氣: 23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1年07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袁世鋼台灣台北報導)台全國疫苗接種至9日止已累計達312萬1,081人次,涵蓋率約13.03%,但同時也累計發生了352例接種後死亡案件,接種後死亡率高達百萬分之113。雖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死因皆與疫苗無關,但民眾仍不解判斷標準為何?也讓部分死者家屬感到自責。

截至7月9日,全國已接種AZ疫苗198萬6,497人次、莫德納113萬4,584人次,也分別累積了344例、8例接種後死亡案件,死亡率約為百萬分之113,單看AZ疫苗更高達百萬分之173;不過,其中有267例為75歲以上長者,因此無法與國外數據直接比較。然而,指揮中心卻指出,目前死因皆與疫苗無直接相關。

據指揮中心統計,在截至8日共解剖的77例中,有56例與慢性病相關、5例嗆噎窒息、5例疑似肺炎、2例頸椎骨折、2例泌尿道感染;呼吸道阻塞、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咽喉炎、胃穿孔併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則各有1例,另有2例待釐清。但民眾不解的是,疫苗是否與死因相關的判斷標準究竟為何?

對此,美國毒理學家、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指出,疫苗打入體內是為了誘發免疫反應,會依據個人的健康狀況有不同的反應程度,因此並沒有完整的衡量標準,只能根據臨床試驗結果來推估與判斷;而事實上,「施打疫苗致死」在近百年來一直都有發生,所以即便未來解剖發現死因與疫苗有關也並不意外。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前衛生署長涂醒哲向《大紀元》表示,疫苗造成的嚴重不良反應難以定義,若可能導致重症住院或死亡,就要研究是否值得承受;至少要做上萬人的臨床試驗、找出致病機轉,才能判斷因果關係。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至少為幾萬人分之一才可被接受;越致命的不良反應可接受度越低,可能為數十萬或百萬分之一。

以英國為例,截至6月30日止,已有2,460萬人接種第一劑AZ疫苗,其中有2,150萬人接種第二劑;而由英國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機構(MHRA)主導的「黃牌計畫」則收到399件接種後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的通報案件,接種第一劑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4.8,且相較於50歲以上的族群,更容易發生在18至49歲的族群;整體致死率為18%。

此外,雖然目前的解剖案例是由法醫師來判定死因,但根據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說明手冊」指出,由於各批次疫苗輸入上市前均需經衛福部食藥署檢驗合格,但人體生理狀況複雜且有差異性,因此接種後的不良反應不必然與疫苗相關;需考量疾病特性、病程發展、疫苗學理,並綜合國內外文獻報告等,才能判定與疫苗的因果關係。

長輩打疫苗後過世 專家:承受不了「免疫反應」

「原本還好好的,怎麼打完疫苗就走了?」這是許多民眾心中的疑惑。對此,涂醒哲強調,首先要釐清的是,「免疫反應」並不等於副作用或不良反應,若要求疫苗安全到毫無反應是不可能的,因為疫苗本身就是一種毒,有免疫反應才代表有產生抗體;而對身體健康會造成危害的,才是「不良反應」。

涂醒哲表示,有慢性病等高風險者,理論上要優先施打疫苗,才能降低被感染後的重症率及死亡率,但若連正常的「免疫反應」都無法承受,就可能會導致死亡;目前大部分的案例都屬於這種情形,雖然這也算是不良反應,但並非是由疫苗直接造成的。

招名威也指出,有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及洗腎患者為三大高風險族群,尤其如果有發燒、感冒是不能打疫苗的,因為當身體某部分受細菌或其他病毒感染而使免疫系統大量活化時,若再加上疫苗進入體內後引發的免疫反應,就會造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情況,若承受不了就可能死亡。

此外,涂醒哲也提到,畢竟本身很衰弱的人死亡率原本就很高,如果打疫苗的時間點與自然死亡很接近時就會產生疑慮,因此就需要參考該族群死亡率的基本值(背景值),若大於基本值就值得進行解剖研究,以釐清是因為承受不了免疫反應或由疫苗本身造成的某種特殊疾病所致;所以民眾施打疫苗後若有任何狀況,不分大小都應盡量通報。◇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