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回憶中的老歌

作者:青松
霧虹
偶爾聽聽回憶裡的聲音,看看自己的內心,多一些沈澱,少一點浮躁。(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84
【字號】    
   標籤: tags: , ,

每次自駕外出,先生都會播放從網上隨機下載的曲子。我和孩子抱怨過幾次,說音樂不夠優美、歌詞太俗等。最近,先生聽從我們的建議,更新了車載歌曲。

前天,在車上聽到一首非常熟悉的曲子,我心中隱隱感動。那寧靜而從容的旋律,似乎是歷經大起大落之後的徹悟。裡面既有曾經追逐成敗輸贏的奮鬥,也有看盡天下繁華後的淡然。所以,這首歌我一聽就喜歡上了。

我問先生這首歌的名字,先生笑,反問我是否真的一點不記得。我回答說,聽著很熟悉,肯定是聽過,但的確記不起名字了。先生隨而告訴我,這次更新歌單,首先想到要拷貝這一首,因為這是我曾經很癡迷的歌。

順著先生的描述,我記起原委。那是十幾年前學生時代的事了。那首歌並非出於名家,是一位網絡歌手創作的,充滿古風古韻。曲子講述一位帝王的故事,他白手起家,經歷挫折失敗,失去一生摯愛,看過旁人的冷眼,見過朋友的背叛。等最後君臨天下,回顧一生,感慨萬分。

也許是曲子裡的故事撥動了我們內心深處某根弦,讓人忍不住思考,熙熙攘攘的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麽。總之,那首歌彷彿來自遙遠的時空,提醒我們超越當下的嘈雜,去找尋某種我們說不清為什麽會嚮往的寧靜。

很長一段時間,我的電腦上循環播放那首曲子,而且我經常讓先生幫忙下載相關的視頻和圖片。所以,先生牢牢記著我對那首曲子的感情。倒是我自己這些年忙忙碌碌,漸漸遠離了學生時代的生活,遠離到已經忘卻那首曾經深深打動我的曲子。

工作之後,生活的節奏變了。每天要考慮的事數不勝數,要面對的難題一個接一個。是升是降,是進是退,一切都那麽現實而殘酷。職場上的我們,如逆水行舟,稍不小心就會被沖出軌道。工作的時候,電腦上再不會播放音樂,因為不想分心。

如今,再次聽到記憶中的老歌,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面,我意識到內心一如從前,因為十幾年後依然會被同一首曲子打動。另一方面,我也看到自己離開當時的模樣多遠,因為面對一首曾經天天聽的曲子,居然已記不起名字。

這首老歌再次回到生活中,我心中感恩。偶爾聽聽回憶裡的聲音,從忙亂不堪的生活中超脫出來,看看自己的內心,想想從前的自我。思考的過程中,多一些沈澱,少一點浮躁,這是一件美好的事。@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細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裊裊的柳絲,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為誰綠」三字陡然一轉,以樂景反襯哀慟,一是說江山換了主人,二是說沒有遊人,無限傷心,無限淒涼,大有使人肝腸寸斷的筆力。
  • 我們都聽說過心理學家協助警方辦案,而那些自言記得古老前世的人們,能幫助考古學家揭開歷史的奧秘嗎?
  • 科學研究已確認,對我們的福祉進行盤點有益於健康:感恩可使血壓降低,讓人睡得更深沉,並且可以延壽。既然表達感謝這麼好,為甚麼感恩之情常常很難看到?心存感恩的人更少抑鬱,更能耐受創傷,且能更好地駕馭壓力。有些心理因素阻礙著我們更加感恩,好在我們現在開始瞭解如何克服它們了。
  • 變老中的媽媽常與我說:「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學不了。」這富有哲理的話,此時不再是教導我和她學生的激勵辭,而是老人家最後一段人生路的感悟語。
  • 催眠術治療在當今的西方社會,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並在英美成為可申請執照的正式職業了。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一次著名的實驗,引發了激烈的辯論,爭論的焦點呀,其實到現在一直都在被探討之中,也是我們這個節目關注的主題之一,就是人的靈魂和再生現象的真實存在。 在回顧那一次具有非凡意義的催眠試驗之前,我們先來說一說動作片巨星,有好萊塢第一硬漢著稱的史泰龍的故事。
  • 一名老人在整理房間時,發現了一盤40年前的磁帶,重溫了他和已故母親的一段往事。在2021年5月第一次聽這盤磁帶時,他被感動得哭了。
  • 老年夫婦
    Reddit網站用戶「spp25」日前發起話題「你何時正式得知你再也不年輕了?」,邀請其他用戶分享自己的經驗。以下摘譯一部分用戶的回覆,看看上了年紀的讀者會不會「心有戚戚焉」。
  • 「演出在復興傳統文化,這很重要。如果破壞了文化,那麼對於政府來說,操縱人民就更容易了,因為人迷路了」,律師Alex Campos觀看神韻後,敬佩藝術家為此做出的努力。
  • 再次回憶起1999年7月的天安門廣場,張永正依然會感到窒息難耐。23年過去了,雖然失去了穩定的工作,放棄了優渥的生活,但他知道,如果時光倒轉,他依然會做出和當年一樣的選擇。
  • 達·芬奇這位天才的想法非同尋常:為了使畫作具有最強的浮雕感,他在陰影的暗度方面致力探索,尋找可以畫出更深陰影、比所有黑色都暗的黑色,以襯托光的明亮。最終,這種方法讓畫面如此深暗,以致沒留下一絲光亮,更像是為表現夜晚的效果,而不是白晝清晰分明的特點,這一切都源於對更強立體感和藝術完美極致的探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