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百年的卡諾瓦《舞鈸的少女》雕像重現柏林

安東尼奧‧卡諾瓦令人心動的傑作
文/Lorraine Ferrier 林溪 譯
《舞鈸的少女》,高6英尺9英寸(約2公尺),卡諾瓦於1809或1812年創作,大理石雕塑,現藏於德國博德博物館(Bode Museum)雕塑收藏與拜占庭藝術館。(Antje Voigt/CC BY-NC-SA 4.0/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授權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121
【字號】    

在博德博物館(Bode Museum)莊嚴的寧靜中,我幾乎能聽到樂聲,伴著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的等身雕塑作品《舞鈸的少女》(Dancing Girl With Cymbals)在我面前輕鬆地以單腳旋轉。她的舞步輕盈如飛翔般曼妙,戲劇化地高舉雙手平衡著姿態,敲著手中的鈸。精緻古典的洋裝隨著她的身軀飄揚,勾勒出她舞動的每個瞬間。

少女平和的神情掩蓋了雕像背後紛亂的過去。雕像幾近被火燒毀,又經過了將近130年下落不明,直至1979年才重新出現。

《舞鈸的少女》,高6英尺9英寸(約2公尺),卡諾瓦於1809或1812年創作,大理石雕塑,現藏於德國博德博物館(Bode Museum)雕塑收藏與拜占庭藝術館。(Antje Voigt/CC BY-NC-SA 4.0/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授權提供

內維爾‧羅利(Neville Rowley)在收藏早期意大利藝術品的「雕像收藏與拜占庭藝術館」(博德博物館)擔任館長。他與我分享雕像奇異的故事,以及卡諾瓦的《舞鈸的少女》如何成為博物館館藏的亮點。

當年派駐維也納的俄羅斯外交官拉祖莫夫斯基伯爵(Prince Andrey Razumovsky)是這尊雕像的第一位持有者。他是1815年反法同盟大勝拿破崙後,居中協調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對藝術充滿熱情的贊助人,資助了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如卡諾瓦和貝多芬。(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初演便是在拉祖莫夫斯基伯爵的王宮。)

但是卡諾瓦的《舞鈸的少女》讓拉祖莫夫斯基伯爵十分失望。當時的專家認為,古代藝術家只製作純白的雕塑,而橫跨女子大腿的黑色斑痕,與希望復興古老傳統的新古典主義背道而馳。

1814年12月30日,就在拉祖莫夫斯基伯爵收到雕塑後幾個月,災難降臨,大火燒毀了他的王宮。但不知何故,在王宮屋頂坍塌前幾分鐘,有人安排將卡諾瓦的雕塑拖去安全地帶。值得一提的是,雕塑只斷了幾根手指,但大火使得大腿上的斑痕因煙灰變得更黑。

1836年之後,卡諾瓦的雕像失去了蹤跡,沒了記錄。直到1970年代後期,在羅斯柴德爾家族(Rothschild family)的宮殿舉辦的一場聚會中,一位歷史學家在階梯上遇見了卡諾瓦遺失的《舞鈸的少女》。羅利指出,雕像卓越的品質以及斷掉的手指,是確認雕像身分的關鍵。卡諾瓦專家休‧霍弩爾(Hugh Honour)找到藝術評論家朱塞佩‧坦布羅尼(Giuseppe Tambroni)和卡諾瓦來往的信件中,提到這尊雕像遭遇火災受損的細節。

卡諾瓦不朽的遺產

2022年10月是卡諾瓦逝世200周年紀念日。18世紀末,他在威尼斯起家,於羅馬成名,躍升為當時最偉大的新古典主義雕塑家。許多歐洲國家元首都邀請他到他們國家工作,但他堅持待在羅馬,因為這片土地給予他最多靈感。

卡諾瓦的新古典主義雕塑根植於古代藝術,根據休‧霍弩爾和約翰‧弗萊明(John Fleming)合著的《世界藝術史》(A World History of Art),讚譽卡諾瓦為古希臘傳統的延續者、現代的菲迪亞斯(Phidias,一位古希臘雕塑家)。他的許多靈感來自古希臘花瓶上的繪畫以及赫庫蘭尼姆古城(Herculaneum)的濕壁畫。該地是1709年發現的南意大利古城,比附近的龐貝古城早了約四十年。

除了受到古代藝術的啟發,卡諾瓦熱愛舞蹈,他的多件作品都反映出他的喜好。他的朋友──雕塑家安東尼奧‧德‧埃斯特(Antonio d’Este)曾寫道,年輕時,他們會在節日時漫遊山間,觀看姑娘們跳舞。他提及卡諾瓦喜歡「跳舞少女的純真」,同時藉由觀察這些女孩自然的舞姿,一次又一次地從中學習,化為藝術。

像卡諾瓦這樣偉大的藝術家就是能將不可能化為可能。靜態的大理石雕像,經過他的巧手,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充滿動感。《舞鈸的少女》也同樣做到這一點,他讓少女堅實的大理石身體如羽毛般輕盈,使得我和其他博德博物館的訪客都能「聽到」她隨之起舞的音樂。

原文Rediscovering Antonio Canova’s Lost Dance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有而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20年,意大利傑出的新古典主義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完成了一座大理石雕塑作品《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但觀者評價兩極。雕像採坐姿,尺寸比真人高大,打扮像羅馬君主,年約中年;華盛頓態度輕鬆、充滿自信地看著手握牌匾上親筆寫的內容。
  • 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所言,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期間,雕塑家便開始製作黏土模型為創作石材雕塑作準備。在卡諾瓦職業生涯早期,他以復興古希臘雕塑遺產聞名。當時有些人甚至稱他為「當代的菲迪亞斯」。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 16世紀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費德里戈‧岡薩加(Federigo Gonzaga)請藝術家朱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以「純粹休閒」為目的,為他建造一座遊憩宮殿來接待貴賓。當時,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個湖泊中的一個島嶼。宮殿位於城市牆外一處較小的島嶼上,名為得特宮(Teieto)。
  • 「寒冷時,茶會給你溫暖;燥熱時,茶會使你鎮定;沮喪時,茶會給你鼓舞;亢奮時,茶會令你冷靜。」這首小詩的作者是前英國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精簡地詮釋了這種飲品風靡全球的原因。
  • 老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Sr.)是著名的維吉尼亞種植園主,亦是政治家和愛國者,於1760年為他的家族建造了蒙彼利埃(Montpelier )。這座以喬治式建築風格設計的宅第位於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北部的橙縣。最初,這座宅第的外觀以簡單且正式的對稱呈現。
  • 1788年以來,參眾議員們就在里奇蒙(Richmond)的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the Virginia state Capitol)舉行會議,這裡也是全美最早用英文召開代表大會的地方。宏偉的議會大廈坐落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肖克山頂(Shockoe Hill),是新世界第一座以古典神廟為設計基礎的公共建築,也是美國第一座新古典主義公共建築。
  • 美國的開國元勛們以古典和基督教哲學原則創建了國家。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給法國藝術家皮埃爾‧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的信中表示,國會大廈的建築應以「通過數千年認可的古代典範」為設計基礎。
  • 聖本特教堂位在丹麥靈斯泰茲(Ringsted, Denmark),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古老的磚造教堂,也是丹麥第一座王室教堂。教堂在1170年由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一世(King Valdemar I)委託建造,作為父親聖克努特(St. Canute)的陵墓與紀念之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