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之心理說

人氣 14
標籤:

【大紀元7月17日訊】

內射作用是一種與外射作用相反的心理防衛術。它是將外界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內心、成爲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種心理防衛術。

事實上,人們的思維、情感及行爲,往往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的心理活動。特別是在早期的人格發展過程中,嬰幼兒最易吸收、學習別人——特別是自己父母的言行與思維,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人格。比如說,有個孩子在墻上亂塗亂畫,被父親說這是不應該的,影響了房子的美觀,他就不敢畫了。假如此事重復了幾次,父親的批評也就漸漸內射到孩子的頭腦裏,以後即使父親不在,他自己在腦子裏也能進行判斷,這是不應該做的事,于是就停止不做了。換句話說,父親的道德、價值觀念已被小孩內射到他的性格中去了。“孟母三遷”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故事。就是現在,人們在搬家時,也無不事先探聽周圍鄰居各方面的情况。至于盂母爲何三遷,大家又爲何如此關心周圍的環境,理由很簡單,因爲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這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現象,就是內射作用的結果。

內射作用通常是毫無選擇性地、廣泛地吸收外界的東西。但有時却是通過特別的心理動機,有選擇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我們將其稱爲仿同作用(identification)。“仿同”是指一種吸收或順從另外一個人或團體的態度或行爲的傾向。當個體欲吸收他人的優點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納等方面的感受時,就可采取傷同的心理防衛術。比如說,女孩子因喜歡、羡慕媽媽,結果模仿媽媽,學媽媽擦口紅,穿媽媽的鞋和衣服等。通過仿同,有助于小孩性格發展的成熟。

一般說來,模仿的動機是愛慕,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有時却是由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而産生的。舉例來說,—一少女自稱生平最討厭遇事大聲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了生氣的事,却總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而事後又每每因其失態而懊悔。經深入查詢,發現這個女孩有一個非常專橫的母親和一個非常柔順的父親。家中的事情父母之間一旦存在意見分歧時,只要母親大聲——吼,父親就俯首稱是,照母親的意思去做。作女兒的生長在這種環境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認知,即遇事不分對錯,只要誰的聲音大,誰就得勝。雖然她理智上知道大聲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潜意識中,却處處模仿她母親的粗陋行爲,因她覺得這才是致勝之道。一方面她對母親的這種行爲很反感,另一方面又覺得這是應付困境的好辦法,只要她面臨困境時就大聲吼叫。這種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的現象,稱之爲“反感性仿同作用。”

與此相類似的現象是與恐嚇者仿同、稱之爲“向强暴者仿同”。它是指有些人常受强者恐嚇、威脅或欺負,很害怕,也很討厭。可是因爲被威脅、恐嚇得沒辦法,結果向恐嚇者模仿,自己也變成一模一樣地去威脅或欺負比他弱小的人,以免除因被人恐嚇而害怕的心理。這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的表現。有些孩子經常被父親或哥哥毆打、欺負,結果,反而和他們模仿,轉而去打弟弟或動物,以减輕或消除自己被欺負的心理。

有時一個人失去他(她)所愛的人時,會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點,使其全部或部分出現在自己身上,以稍慰內心困喪失所愛而産生的痛苦,稱之爲‘‘向失落者模仿”,是心理防衛機制的另一種表現。比如,有一位年輕人,自從母親去世後,常常擔心自己會患上心臟病,不時按脉搏、摸頭部。只要身體稍感不適,就東奔西跑我醫師,要求量血壓、作心電圖,唯恐心臟病突發而身亡。分析其病因,原來他母親一向很關心他的身體狀况,只要他身體稍微不舒服、馬上就替他按脉搏、模頭部,找醫生檢查。現在母親去世了,他不知不覺中扮演了母親的角色,模仿母親關心身體不適的“習慣”。他這樣過分關心自己的身體狀况,潜意識中保留了他已逝母親的一些氣質與習慣,藉以使他産生仿佛母親尚在身旁的感覺,略慰失母之痛。

模仿的心理防衛使用過甚或仿同了錯誤的模式,其行爲反而會變得不正常。充滿矛盾的仿同,有時易導致多重性格。上述這些模仿現象,基本上源于“內射”作用。因內射作用主要是嬰兒早期心理機制的特點,是人格末成熟時所表現出的心理活動,故內射作用被認爲是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之一。@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孩子心理有四大需要
兒童常見的錯牙 畸形
酸葡萄和甜檸檬心理
東海一梟:鬼鬼祟祟老鼠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