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與生活習慣有多大關係?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9月30日訊】不良社會心理因素可導致心血管疾病

關於生活習慣、膳食結構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已有過不少報道,而流行病學家和心理學家進行的大量研究證實,社會心理因素與心血管疾病也密切相關。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心血管病專家吳兆蘇教授,介紹了國際上在這方面的研究進展。

抑鬱症與心血管病

Pratt醫生等對美國巴爾的摩地區1551例無心臟病人群隨訪13年的結果表明,有抑鬱症與無抑鬱症者相比,前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後者的4.54倍,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對危險度為1.71;有煩躁焦慮症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常人的2.07倍。Ba re foo t醫生等對1250名冠心病患者隨訪19年,結果表明,有中等或重症抑鬱症者與無抑鬱症者相比,前者心臟病死亡率增加69%。研究表明,抑鬱導致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機制主要是:引起腎上腺皮質對皮質激素釋放因子的反應加劇和血小板反應度增加等,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抑鬱症病人心率變異度降低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導致心律失常增加。

焦慮與心血管病

Kawach i醫生等對33999名42歲—77歲美國健康職業人群進行隨訪觀察發現,焦慮指數最高組和最低組相比,前者致死性冠心病的死亡率危險度是後者的3倍,猝死發生率危險度是後者的6倍。相關的病理生理研究發現,焦慮症患者由於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導致由植物神經介導的心臟壓力感覺性反射功能失調,從而引起猝死。

性格與心血管病

美國西部協作組的研究報告顯示,A型性格者——急躁、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爭強好勝、懷有戒心和敵意等,特別是有敵意者,冠心病發病的危險是非A型性格者的2倍,復發心肌梗死的危險是5倍。

有關的病理生理研究發現,有敵意者常常伴有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吸煙、高脂飲食、過量飲酒等,其體重指數、血脂及血壓也相應增高。研究還表明,有敵意者心功能的植物神經調節功能減退,血小板反應性升高,促進了動脈硬化。

社會孤立與缺乏社會支持與心血管病

Schoenbach醫生等對2059名成人進行社會網水平與心血管病關係的研究結果顯示,無良好社會網的人與有良好社會網的人相比,前者患冠心病的危險度是後者的2倍;社會聯繫很少的老人死亡的危險性較高。Kap lan醫生等對芬蘭13301名成人進行調查發現,男性無社會聯繫者與有社會聯繫者相比,前者因心血管病死亡的可能性是後者的1.54倍。K rum h o lz醫生等觀察到,未婚並對生活缺乏信心的冠心病患者,5年死亡率比已婚和有自信的人高3倍。

吳兆蘇教授認為,上述研究結果提示,人類的社會性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培養個人健康的社會心理狀態,糾正和治療病態心理,是預防心血管病的重要途徑之一。@(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研究顯示荷爾蒙療法效果令人失望
預防膽固醇過高  魚油不是萬靈丹
糖尿病病人選擇什么油最佳?
如何在少女時期鍛煉你的形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