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雲:中東問題的歷史源流(之四)

----第三次和第四次中東戰爭

林思雲

人氣 20
標籤:

【大紀元11月14日訊】1950年代到1960年代,是革命的年代,不僅中國在進行翻天覆地的社會主義革命、文化大革命,世界各地也到處是革命的暴風驟雨。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後,革命的風潮也吹遍阿拉伯世界,封建王制體系的阿拉伯國家政府紛紛垮臺,激進的革命党人政府成立。1957年,約旦政府廢除《英約同盟條約》,英軍全部撤出約旦。1958年,伊拉克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1961年英國保護國科威特獨立。1962年,也門自由軍官集團發動革命,推翻王制政府,建立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同時在1962年,阿爾及利亞擺脫法國殖民統治正式獨立。

‘繚s誕生的阿拉伯革命黨政權,多半持激進的民族主義態度,支援埃及總統納賽爾提倡的 “阿拉伯大義”,即驅逐以色列、恢復巴勒斯坦是阿拉伯國家共同的義務。納賽爾本人也曾多次宣言:“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掉。”與以色列相比,阿拉伯在人力物力方面都佔據絕對優勢,只要阿拉伯世界團結一致,消滅以色列並不是不可能的夢想。那時阿拉伯人在盟主埃及的倡導下,立下消滅以色列的雄心壯志。

‘?1958年埃及和敍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但由於埃及總統納賽爾的家長制作風,敍利亞方面感到不快,敍利亞於1961年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成立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1963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敍利亞發動政變,掌握政權。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敍利亞掌權後,採取了比埃及更爲激進的反以色列政策,特別是在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扶持方面,幾乎是盡全力而爲。

‘簡臚@次中東戰爭期間,有近百萬巴勒斯坦難民爲了躲避戰火,暫時逃出巴勒斯坦。因爲以色列拒絕他們返回家園,這些巴勒斯坦難民不得不長期住在巴勒斯坦周邊的埃及、敍利亞、約旦、黎巴嫩等國邊境附近的難民營中。1950年代,革命的風潮也吹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難民中開始自發成立各種各樣的武裝組織。但當時阿拉伯諸國對巴勒斯坦難民的武裝組織並不很重視,沒有給予有力的支援,所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也沒有什麽令人矚目的作爲。

‘?1963年以後敍利亞開始全力扶持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64年1 月召開的第一屆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與會各國通過了支援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決議。1964年 6月,以巴勒斯坦難民武裝組織中力量最大的 “法塔赫”爲主,正式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4年 9月第二屆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爲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式代表。消滅以色列、武力奪還巴勒斯坦,成爲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奮鬥目標。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章程中明文規定:“武裝鬥爭是巴勒斯坦解放的唯一手段。”

‘瞻皒挐梒捶S有力量正面和以色列決戰,就採用遊擊戰、恐怖主義活動等手法對以色列進行破壞和騷擾。1965年,敍利亞幫助巴解組織建立以敍利亞爲據點的巴勒斯坦解放軍,巴勒斯坦解放軍在阿以停戰線附近向以色列不斷發起小規模遊擊戰,並在以色列境內製造恐怖主義活動,阿以之間的緊張關係進一步加深。1964年9月在埃及舉行第二屆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會上決定各國共同出資在約旦河上游建立大壩,控制以色列的水源。大壩工程開工後,以色列出動空軍對大壩工地進行轟炸,使大壩工程無法進行,最後阿方不得不取消此次計劃。

‘?1967年5月,納賽爾總統向聯合國提出:撤走聯合國在第二次中東戰爭後留駐埃及西奈半島的維持和平部隊。當時聯合國秘書長請納賽爾再次慎重考慮,當納賽爾做出肯定的答復後,5月19日聯合國撤走了西奈半島的維持和平部隊。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撤退,使埃及失去了保護自己的緩衝力量,埃及和以色列形成直接對峙局面。在革命熱情的衝擊下,納賽爾總統發起了更爲激烈的反以色列政策。1967年5月22日,納賽爾宣佈禁止以色列船隻和向以色列運送軍火的船隻通過蒂朗海峽,試圖控制以色列的海上交通。

‘職那猼唭B方面表現出十分強硬的姿態,但其主要目的是鼓舞阿拉伯世界的反以色列鬥爭熱情,在外交上壓以色列讓步妥協,尚未認真制定進攻以色列的計劃。當時阿方也明白自己在軍事方面尚沒有打敗以色列的充足力量,儘管引進了不少蘇聯武器,但飛機主要是米格17,米格19等相對舊式的戰機,坦克主要是T34等蘇聯淘汰下來的舊貨,在裝備質量方面與以色列有較大差距。在訓練方面與以色列的差距就更大了。1966年11 月埃及與敍利亞結成軍事同盟,後來約旦也加入了軍事同盟。但埃及、敍利亞、約旦三國在統一軍事領導方面,存在不少爭執,無法達成統一對以色列作戰的計劃。

‘罈P阿方相比,以色列的備軍作戰準備要周到得多。以色列在第二次中東戰爭後,就制定了對阿拉伯國家定期進行軍事打擊,防止阿拉伯國家軍事力量強大的戰略計劃。以色列一方面從美國購買最先進的武器,對軍隊進行嚴格訓練,另一方面制定周密的作戰計劃,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贏得戰爭的勝利,避免陷入持久戰的泥潭。以色列吸取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中,不經過美國同意就擅自與英法共同作戰,最後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自行撤軍的教訓,事先向美國提出以色列準備發起先發制人進攻的作戰計劃。當時美國正忙於越南戰爭,與蘇聯的對抗也處於高潮,以色列打擊埃及等越來越接近蘇聯的國家,也符合美國的世界戰略,所以美國最終沒有反對以色列的先發制人進攻計劃。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敍利亞和約旦發起突然襲擊,首先出動飛機轟炸阿拉伯國家的機場和雷達站,使阿拉伯國家的大部分飛機在機場被炸毀,防空能力遭嚴重破壞。然後以色列出動地面部隊,在短短六天中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的約旦河西岸、敍利亞的戈蘭高地。阿拉伯三國由於沒有戰爭準備,在以色列的突然襲擊下潰不成軍,無力進行有效反擊,不得不接受聯合國的停火倡議。1967年6月11日,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在聯合國的安排下停火,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

‘瞼H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不僅摧毀了周邊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力量,還把佔領土地擴大了三倍。但以色列的這些新佔領領土,也使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領土衝突,發展成爲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領土衝突,阿以關係進一步惡化。以色列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從整個大戰略來看,以色列的勝利加深了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仇恨,使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和平共處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1967年9月舉行的阿拉伯首腦會議上,阿拉伯各國一致通過了對以色列的“三不決議”,即“不承認以色列、不與以色列交涉、不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定”。

‘?#29234;了解決阿以衝突,聯合國於1967年11月通過242號決議。242號決議主要有兩點:一、以色列從佔領地區撤軍;二、結束一切交戰狀態,尊重該地區所有國家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阿以雙方都接受了242號決議,但卻對決議有不同的解釋。主要問題在於對“佔領地區”的定義,242號決議中把“佔領地區”寫爲“Occupied Territories”,沒有定冠詞“The”,所以以色列解釋爲從一部分佔領地區撤軍,而阿拉伯方面則解釋爲從所有佔領地區撤軍,在後來的阿以和平會談中,雙方也一直爲“Occupied Territories” 的定義爭執不休。

‘穠唭B國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損失是巨大的,軍隊的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還有 40多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成爲新難民。不僅如此,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慘敗還大大影響了阿拉伯國家政府的威信,以及阿拉伯人的民族自尊心,泛阿拉伯主義思潮急速後退。第三次中東戰爭停戰後,納賽爾總統宣佈他對戰敗負有責任,提出辭職,但在埃及國民的強烈要求下留任。1970年 9月28日,納賽爾因心臟病突發逝世,阿拉伯世界的盟主殞落。此後阿拉伯國家之間再也沒有出現過納賽爾時代團結一致的局面。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各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援助也明顯減弱。1969 年,阿拉法特出任巴解主席,此後巴解組織開始進行自己的獨立活動。阿拉法特任主席後,爲了引起世人對巴勒斯坦問題的關注,把巴解的作戰目標從單純對以色列作戰,轉向在國際社會製造恐怖主義活動。此後巴解組織製造的劫機、爆炸、無差別殺人等事件頻頻發生,巴解組織開始成爲國際上引人注目的焦點話題。

‘簪仴蒂澈寣A副總統薩達特當選總統。與理想主義的納賽爾相比,薩達特則是務實的現實主義者。在納賽爾時期,因偏重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加之國有制企業中官僚主義作風嚴重,打擊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及經濟日益困難。薩達特上臺後,對納賽爾的政策作了重大調整:政治上放開一黨獨裁,由一黨制改爲多黨制;經濟上由國有化轉向鼓勵發展私人企業,對西方國家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理想主義的英雄過後,總要有務實的人爲他收拾攤子,薩達特收拾納賽爾的攤子,類似於鄧小平收拾毛澤東的攤子。

‘舊贏F特的最大任務還是打敗以色列,恢復阿拉伯國家的自信。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納賽爾深感不結盟政策的缺陷,開始傾向蘇聯,接受蘇聯的援助,大量引進蘇聯的米格21 戰鬥機,T55坦克,薩姆防空導彈等先進武器,還在軍隊中大量招請蘇聯顧問,蘇聯對埃及的影響力大大加強。納賽爾死後,薩達特對蘇聯顧問的傲慢態度有所不滿,一度於 1972年7月把在埃及的15000名蘇聯顧問驅逐回國。

‘礎贏F特的驅逐蘇聯顧問,也起到了迷惑以色列的效果。以色列看來,沒有蘇聯的幫助,埃及無法對以色列進行軍事攻擊,而薩達特驅逐蘇聯顧問,意味著埃及放棄了對以色列的戰爭意圖,所以此後以色列有了安心感,放鬆了對埃及的警惕。雖然薩達特表面上驅逐了蘇聯顧問,但暗地裏卻仍然接近蘇聯,接受更多的軍事援助,準備發起一場對以色列的軍事襲擊,奪回被佔領的領土。

‘舊贏F特深感上次以色列突然襲擊的威力,也決定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對付以色列。爲了迷惑以色列,阿拉伯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欺騙戰術。1973年9月,敍利亞戰鬥機與以色列戰鬥機在公海相遇,敍利亞戰機向以色列開火,結果敍利亞戰機被擊落13架。以此爲契機,敍利亞和埃及在停戰線附近結集部隊,以色列以爲阿方結集部隊只是對擊落戰機的反應,沒有想到阿方會乘機發起突然襲擊。另外針對以色列情報機關喜歡分析阿拉伯報紙小字新聞的特點,埃及在開戰前幾天,專門在報紙不起眼的地方用小字登出“軍官放假”的小新聞,迷惑以色列。爲了保密,埃及和敍利亞部隊在開戰前幾個小時,才接到戰鬥的命令。

‘?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進行贖罪懺悔的“贖罪日”,埃及和敍利亞同時向以色列發起突然襲擊,以色列一時曾被打得措手不及,阿方攻破了以色列的防線,奪回了一部分被占領土。但以色列軍隊畢竟訓練有素,以色列國民的國防意識相當高,雖然一時陷於被動,但以方逐步挽回了劣勢,重新取得了戰爭主動權。1973年10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戰爭雙方停火,1974年1月8日,埃及和以色列簽訂脫離軍事接觸協定。以色列撤出蘇伊士運河以西,埃及控制了運河以東的地帶,聯合國派維持和平部隊駐紮在埃、以控制線之間的緩衝地帶。1974年5月29日,以色列和敍利亞簽訂脫離軍事接觸協定,以色列撤出戈蘭高地部分地區,在戈蘭高地敘、以雙方的軍事控制線之間設置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駐紮的緩衝區。第四次中東戰爭到此結束。

‘簡艦|次中東戰爭是阿以雙方的一個轉捩點。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方面雖然取得了相當的戰果,但仍未能取得戰爭的主動權。此後阿拉伯人感到用武力抹煞以色列已幾乎不太可能,阿方領導人轉向現實主義的想法,開始謀求與以色列和平共存的道路。以色列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也受到相當的損失,感到以往單純用軍事手段消除阿拉伯威脅的做法,不會給以色列帶來持久的和平。以方領導人也産生了用放棄一部分佔領土地的妥協,來換取與阿拉伯和平的想法。

‘礎鼠嶊H之間開始走向和平談判解決爭端的道路,再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但是由於雙方的立場懸殊太大,和平談判的道路仍是困難重重。
‘?
2001年10月16日寫於日本(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林思雲:感謝美國?
林思雲:中國政府經濟改革措施的負面影響
林思雲:親歷「六四」
林思雲:中國政府會遵守入關的承諾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