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 五大指標 健康風向球

人氣 6

【大紀元8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唐聲揚╱基隆報導)

 別以為血壓、血糖檢查還在標準值內就算健康,近幾年醫學界逐漸發展出一種預防新觀念,稱為「代謝症候群」,醫師指出,如果人體某些代謝症狀超過一定指標,儘管沒有達到發病狀態,卻容易讓人忽略,對健康殺傷力還是很大。

 代謝症候群共有五個重要指標,若再根據東方人體質擬定,包括男性腰圍超過三十六吋、女性超過三十二吋;三酸甘油酯濃度超過一百五十mg/dl(毫克╱一○○CC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男性低於四十mg/dl,女性低於五十mg/dl;血壓高於一百三十/八十五mmHg;空腹血糖濃度高於一百一十mg/dl。

 台灣衛生署基隆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柯欣榮指出,上述幾項就一般醫學角度而言,都還在標準值內,不過卻是疾病前狀態的重要判斷指標,代表身體代謝開始異常,例如血糖或血脂肪偏高,儘管稱不上糖尿病,血管卻已經產生功能上的變化,若坐視不管,將導致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柯欣榮說,門診經驗就發現,不少民眾在求診時主述有胸悶、運動時手腳酸麻症狀,後來演變為狹心症,甚至有三十幾歲就中風的,結果一檢查,發現患者早已有三、四項代謝指標異常,但往往就是因為在標準值內,大家不當一回事。

 柯欣榮並提出國外研究指出,有代謝症候群者的死亡率約為一般人的五倍,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也非常接近糖尿病患者,顯示代謝異常指標的重要性。

 至於如何防範,除了定期健檢,發現指標異常立即追蹤,醫師也建議從生活形態及減重著手,例如每天快走三十分鐘,或維持每週運動習慣,都可以逐漸矯正異常狀況。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營養師:這些是商店貨架上最健康的奶製品
低糖烘焙五大策略:甜蜜與健康並存
美國蔬果農藥殘留曝光 正確清洗方式看這裡
廚房中的液體黃金:橄欖油的選購與儲存技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