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達人】創新竹藝-劉文煌

陳麗文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創新竹藝-劉文煌



拿 起一本竹製的餐廳菜單,劉文煌嘴裏唸了聲「阿彌陀佛」,右手輕輕一掀,就翻開了菜單。面對使盡蠻力也打不開的客人,他說:「只要誠心誠意的說阿彌陀佛,就可以打開啦!」聽著劉文煌煞有其事的說著,大伙總是笑得東倒西歪,唸多少次的阿彌陀佛都沒用。原來,這菜單也是有「玄機」在裏頭的呢!

 來 自德國賓士廠的十八位工程師,因為打不開「大禾竹藝工坊」所生產的「玄機盒」,從原本興趣缺缺的表情轉為佩服無比;也曾有日本遊客買了玄機盒之後,鑽不透其中玄機而專程再跑一次台灣,向設計產品的竹藝師劉文煌請教。「我是用讀畜牧系的這顆腦袋在思考。」非本科系出身的劉文煌說,設計玄機盒,不光是「想出來」而已,「做出來」又是另一個考驗。

 光 滑的竹面,細緻的接合,即使是第一款設計的玄機盒,也看不出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劉文煌指著另一款提籃茶組說:「提把可以卸下但不會脫落,蓋子可當托盤,隔板是茶盤,第三層擺設茶具還可以裝茶湯,使用過程中的所有細節都要考慮到。」所有產品都得先精心思考,再經由手工製作,除了經驗和技巧,還需要耐心和智慧。

 二 十年前,劉文煌退伍後回到家鄉竹山鎮,買了二台老舊的「夾具」,開始了他的竹藝師生涯。接到第一筆訂單時,雖然對方只需要30個玄機盒,但他卻眉開眼笑的樂了足足三天。低價賣出的結果,卻造成訂單接得越多,錢也賠得越多,若要降低生產成本,又是劉文煌辦不到的事情。



 最 後,劉文煌終於下了決心,不再考慮產品賣不賣得出去,只是埋頭做自己想做的東西。如果賣不出去,該怎麼辦呢?「就賭一賭吧,不接訂單,自己來賣!」或著是因為年輕,也或著是憑著那股莫名的執著,今天在竹科、京華城、新光三越,還有國際飯店中,都可以見到他的專櫃。如果過了營業時間,還看到有人抱著竹製品死命鑽研,不用懷疑,那一定是劉文煌設計的玄機盒。
 
劉 文煌在竹山鎮成立「大禾竹藝工坊」,製作與其他竹藝家不同的設計性產品。從民國80年起,開始連年獲得各種獎項,包括多次的台灣手工業產品評選展、台灣工業設計競賽的最優獎和優選獎,還得到了中興文藝獎章的竹藝獎。見到劉文煌的產品價位雖然偏高,所打下的市場卻逐年增加,近年市面上也初現很多類似的仿製品,但劉文煌並不在意,因為竹子是有生命、有深度的東西。「我的竹製品在生產的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是用心去做的。」製作竹藝品,若一心想的是以產品來賣錢,那麼生產的品質絕對不一樣。
 
取 下圓面的竹片,經過乾燥之後,竹片都已變得歪七扭八,要讓竹片變得平整,而且在小小的產品中,利用細微的空間做設計,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眼神掃過架上林林總總的竹製品,劉文煌說:「每一樣產品,至少都要經過四個月的設計,而人生又有多少四個月?我能夠做出多少來呢?都還是未知數。」距離生產一百件玄機盒的目標,劉文煌還有八十多件產品需要努力。而設計產品需要全心專注,這漫長的過程沒人可以幫忙,在這種時候,劉文煌是十分寂寞的。
 
白 手起家,從困難的環境體驗人生,劉文煌笑說自己那時窮得連鬼都不怕,因為「連買金紙來燒的錢都沒有,當然不用擔心他們會來找我啦!」劉文煌十分珍惜從無到有、一路走來的過程,而他一直放在心頭的,不是產品的銷售,不是分店的營運,而是竹工藝的傳承。
 
不 一定非得是自己的家人,五十多歲的劉文煌希望在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中,找到有心將「大禾竹藝工坊」源源不絕傳遞下去的人。讓「大禾」已嶄露的頭角,茁壯為台灣工藝界的一顆大樹,讓自己的創新精神,替台灣竹工藝產業保持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本文轉載自《OTOP地方特色網》 http://www.otop.org.tw(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親切的笑容、熱情的招待、幾十年的用心經營,這就是金門著名的閩式燒餅負責人-黃星再的寫照。曾獲選為金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傑出校友的他,是個道地的金門人,雖然店舖並不起眼,一個只賣8塊的燒餅靠著口碑,成為許多人來金門必吃的美味!
  • 來到金門的小徑村,到處所見盡是平凡的村落與住家,然而這裡卻住了一位用相機記錄金門的文史工作者蔡顯國,曾經舉辦過坑道影像展、末代金蓮、砲彈工廠等攝影展的他,對於金門有一種尋根的渴望與動力,也因為金門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造就了他選擇以相機做為出發點,替金門也替自己找回一份失落的回憶。
  • 曾經是開著百萬名車出入的簡連生,在十多年前投入有機農業的領域後,這輛昂貴的名車頓時成了他的運菜車,每天除了上前跟菜市場的媽媽們寒暄外,發揮生意頭腦的簡連生也開始從他們的回應裡進行問卷調查的工作,並在面對客戶時進行農藥與人體健康的觀念,一步步將當時高過時蔬6倍的有機蔬菜推展出去。
     
  • 如 同古老的傳說,在一個神秘的島嶼上,住著一位島主,他在這塊無人居住的島嶼上,默默的守護著祖先所留下來的瑰麗之地。「這是我好幾代以前的祖先所留下來的島嶼,地契現在都還在喔!」塗義福自從回到澎湖之後,就十分用心經營這個屬於家族傳承的地方。在開發觀光方面,他始終秉持著不會對環境的保育上構成威脅為準則,只要是來這裡玩的遊客,他都會一一教育,讓大家和他一樣了解這塊土地,珍惜海裡的資源。
  • 遠 洋漁業船長謝哲三,即使周遊列國將近50年,對於英文的應對,他也總是以「no」及「party」闖天下。

  • 「 司機麻煩,我要到夫人村」「去那邊喝咖啡?」10個到夫人村的人有10個一定都是去喝咖啡,而且報到率最高的時段一定是落日,因為遊客可以坐在貝殼裝飾的牆垣靜數紅咚咚的太陽沉入海面,等粼粼的波光退去接著上映的是一張繡滿璀燦晶亮的星光黑幕,籠罩著岸邊所有需要被安慰的人。
  • 從 桃園縣復興鄉的泰雅部落嫁到南庄鄉東河村的賽夏部落,朵細·馬幸(徐年枝),做的不是傳統的泰雅族編織,而是從賽夏族的傳統編織延伸而成的創新產品,不論是現代的手機袋或實用的零錢包,朵細·馬幸運用賽夏傳統圖騰與色彩編織出的不僅是無止盡的創意,更是文化的傳承。
  • 一 年要求自己得發表六篇文章、四處遊歷各國比較林業經營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羅紹麟教授,除了一步步踏實的在學界耕耘外,同時也是造林將近30年的育林人,除雙重身份以外,性格也隨之改變。面對群眾,羅紹麟侃侃而談的以實作經驗發聲,但在退居自己那片隱世的小林地後,常常可以看他目光飄遠,停留在地平線的盡頭,這位將林地所見所聞提供給學界專業人士及學生的教授,謙虛的說「野人獻曝而已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