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中國──教育領域的不公

周良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3月9日訊】中共建政後的前期基本上執行平均主義的政策,好像人人平等似的,教育上也大致如此吧。然而,幾十年過去了,猶如貧富差距越拉越大一樣,整個社會的不公也是愈演愈烈,而教育方面的不公更引起人們愈來愈強烈的反應與詛咒。大概由於這種不公再也無法掩蓋,教育部上個月公佈了《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終於從宏觀層面揭示了這種不公平的嚴酷現實。

這個《報告》中所列出的“問題”不少,擇其要者為:義務教育財政資源分配不均;地區之間教育機會分配不均;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待遇不均,等等。其實,名曰不均,實為不公。

義務教育財政資源分配不公已是長久存在的問題,尤其對農村地區更存在著嚴重的教育歧視。本來按《教育法》規定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既然是義務教育,就不應收取學費,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名義上學費是不收的,但這也只是名義上的,而且只是對城市的孩子而言是如此。至於農村,雖然也說是義務教育,但農民卻要負擔“教育附加費”,也就是把不應收取的學費又轉嫁到農民的頭上。本來在中國社會中,農民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人格尊嚴上都已處於社會最底層,苛捐雜稅,即縣鄉政府隨意制定的名目繁多的“提留款”已經逼得相當多的農民苦於生計,竟連城市居民無須交納的學費又加到農民頭上。這是極端不公平的。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些農民無錢讓自己的孩子讀書,適齡學童只能失學在家,卻仍要交納教育附加費。天底下哪有這等不公事!

地區之間教育機會分配不均更是一個怪胎。上述的財政資源分配不公已經造成了教育機會分配的不公,而人為製造的制度上的不平等更加劇了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的不公就是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中國實行大學統一考試的招生辦法,試題是全國統一的,而高校錄取新生本應按照“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進行,但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因為教育部為各省下達的招生指標並未按照各省應屆高中畢業生的比例,這就導致一些省市錄取門檻低,而另一些省市錄取門檻卻高。比如,北京市高中畢業生學齡人口只占全國的0.9%,而北大、清華在北京的招生名額分別占其招生總數的13%和18%。或者換個說法,北京高中畢業生進入北大、清華的幾率高出全國平均值的13倍和18倍多。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雖然大家都是同樣的考題,評分標準也一樣,但一個外省市的孩子即使分數比北京的孩子高出許多,他也無法像北京的孩子一樣進入高等學府。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每年北京等大城市高考錄取分數比各省低出許多。多年前筆者曾就這一問題問過教育部(當時的高等教育部)的一位官員,他說,招生政策就是要保障北京的高中畢業生盡量都升入大學,以免造成北京有太多的高中畢業生流入社會,那對北京的穩定不利!真是混帳邏輯!

據教育部的那份《報告》透露,由於教育機會分配不均,在中國,農民的孩子上大學的機會只有城裏孩子的二十九分之一!這已經不僅僅是什麼教育機會不均的問題了,而是由制度造成的嚴重腐敗了。這不由得使人想到這種制度比封建王朝的科舉制度還相去甚遠。

在對待不同的學校上也表現出不公。公立學校本是公共資源,而一些享受政策優惠的重點學校具有與一般學校不同的身價,於是就私收高額的“擇校費”、贊助費,獲得了額外的財政資源,而且不用納稅與上繳。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事業,是一個國家的希望,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然而中國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嚴重不公已嚴重挫折了人們的希望,也斷送了不少人,尤其是農村孩子的前程。人們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這種教育的不公已經使不少孩子,尤其是農村孩子被擊倒在起跑線上了。

──轉載自《議報》第188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周良:反腐的滑稽劇
周良:是執政能力問題,還是執政合法性問題?
周良:「審計風暴」只是徹頭徹尾的虛火
周良:討伐教育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