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松:送給我的一位「學生」的三句話

盧雪松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8月4日訊】出於偶然的原因,我的遭遇被一些朋友關注著。我理解,一個人的遭遇常常是鏡子,照出許多人的命運來。在這個意義上我更加關注「盧雪松停課事件」,我盼望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按其自由意志而鴝地恐懼地生活。日子緊張而慌亂,但許多昔日星散的朋友得以恢復聯繫,我又結識了那麼多的新朋友,對心念的分享得以實現,這真得感謝網絡的力量。

  不過,不知為甚麼,在我的遭遇中至關重要的一些人,始終沒有走到我面前。我所在院校的負責人仍然沒進入我的視野,我的學生也杳無音訊。停課後,我最大的遺憾就是,關於這一兩年我增設的「傳播價值論」部份,「自由」一章只講了個開頭,「正義」一章也沒有觸及,我就失去了在課堂上與學生們共同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因為不甘心,因為一種對學生們的責任,我匆匆把後面部份的講義整理出來,趁早晨上課前發給了大家,並附上了自己的聯絡方式。這之後是漫長的等待,我所期待的與學生們在下課後仍能夠繼續的愉快的交流迄未來臨。

  今天,2005年7月31日下午,有朋友告訴我,燕南網傅國湧先生文章下面有自稱是我的學生的發言。我看後很吃驚,我無法確認那真的是我的學生,因為網絡。但同樣如此,我希望,如果真的是我的學生,不必如我一樣,公開自己的身份、姓名和處所。因為網絡對你會有所保護,你在一種扭曲的教育機制下所承受的痛苦和風險不必因我而增添。我暫且信任你是我的許多學生中的一個。艾曉明教授說:「信署名全體同學,後來被證明全體同學的絕大部份不知此事。」加上「們」字並不真正增添力量。你,我的學生之一,我尊重你並基於這份尊重而回答你的話,因為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正因「這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事情」,面對我,你將永遠是安全的。如果你不能坦誠地與我面對面,以下的回答,在虛實相生的網絡,將是你我師生的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對談。

  關於我被停課的真實原因。我自己已經聽到過許多版本:據分院書記說是由於我和班上一個女生私下的私人交流。該書記說這交流是被另一個學生反映上來的。在我反覆詢問下,停課的理由又變更為:我在課堂上「使用不當材料,持有不正確的傾向」。學院私下裡的巷議,有說我是分子的,有說我反動的,這我倒有耳聞。沒有人是完美的,我的授課同樣有許多遺憾,但「我沒有錯」只能是對待停課處理的惟一回答。我被停課一事至今得到的只有拖延和搪塞,連書面的決定都討要不到。你,我的學生之一,竟比我這個當事人更頭頭是道,我除了震驚和迷惑之外,還能說甚麼呢?

  關於基層黨組織。我並非它的一員。最近大半年,5月17日晨宣佈停課決定的一次談話是我與它的第一次遭遇。匆匆宣佈,然後下逐客令,與我面對的像是留聲機。

  關於讀書。我想我和包括你在內的大部份學生都是愛書人。分享書的智慧,傳遞書香書韻是我們共同的生活方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在我9年的教學生涯裡,在課堂上,我推薦給學生們的經典好書可謂不勝枚舉;私下裡,與一些學生成為書友,觸機而隨心,彼此交流過的書籍訊息就更多了,因並無嚴格詳盡的記錄,大多已無印象。不過既屬私人交流,並非教學一類的公共事件,那麼,有趣的書肯定會多些,像《李慎之文集》、《哈維爾文集》等印刷品都可能被先後提及過。讀書讓我們很多人哭泣,但從未有人與我談起。我想,成年人之間的私人交流所承擔的就是這樣一份批判鑒別和自主選擇的個人責任。

  關於私人交流。你的發言讓我犯難的是,它觸碰了我的人生原則。我相信一個有尊嚴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原則的人。我將兩個成年人基於友情的私人交流視為一種神聖的約定。首先,不管別人怎樣,我不願(也不該)將美好而溫暖的私人交流擅自轉換為在公共平台上嚼舌的內容。它們,對於我,不是公共話題。你懂嗎?其次,兩個成年人,A和 B,在他們私人交流之外,他們各自對這場私人交流的表述都已不再可能重現這場交流。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問題。出於記憶,出於各自的理解,出於人文背景,出於遺忘,等等,這種表述只能扭曲曾經有過的交流本身。不過,我還是願意基於我對真誠表達的信仰,就這場私人交流的邊緣問題給你透露一二:我們曾經朋友間的私人交流沒有違背我個人對政治開明和文化昌榮的信念;這交流是絕對純粹、平等和沒有功利目的的;它與「污蔑」和「捏造」無關;它與林昭有關。

  關於林昭。我這學期同時承擔了四個班的傳播學課程。《尋找林昭的靈魂》,我多麼希望能夠把對於它的放映和討論進行完啊。可是終究有一個班的同學只觀映了半部,這一輪放映就被迫嘎然而止了。竟如與某種東西搶時間,這是偶然的嗎?我很擔心你並沒有真正理解林昭。作為教師,我個人崇拜林昭,但我的講授若沒能幫助你完整地理解林昭的意義,那是我的責任。設想一下,如果林昭透過時間機器來到21世紀中國大學的課堂,林老師會給你講些甚麼?我相信那一定是精彩、深刻又震撼人心的講授,它來自林昭獨特而高貴的力量。林昭與張志新不同,她試圖揭示的不僅僅是表象的荒謬。「反者道之動」,那是一種大境界。我猜,你會因之而憤怒,因之而舉雙手贊成將她送回歷史,送回監獄。而這,正是我們在課堂上討論林昭的意義。我認為,傳播的背後是人性,好的傳播有賴於一個人性的社會。一個人如果僅僅因其言論而獲罪,不管這言論是甚麼,他都是在為所有人揹負十字架。如果這言論是公開的,那麼,這將其治罪的社會是個昏暗的社會;如果這言論竟是私密的,那麼,這是個黑暗的社會。締造人性社會是每一個教育者的責任。

  你,我的學生之一,我想說,我在課堂上的全部努力,是希望你在一個荒謬的世間逐漸做一個精神健全的人。如果你是02屆的,你很快就將步入社會。人在社會上立足可以有許多方式,我比較欣賞回歸真實的內心生活。但那就需要退出許多虛假醜陋織網的糾結,這已只能做為個人化的選擇而存在了。做為老師,可能沒機會為你寫臨別贈言。這裡,我有三句話送給你,盼你能細細思量。

  一、成年人之間,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交往當中不應當有脅迫與強制,有的只應是坦誠與善意,多元與包容。在多元格局當中學會與思想迥異的他者友善地共存,同時又不失去自我,這是獨立個體無可逃避的真實擔當。

  二、當你要反對一個人的意見時,你如果能同時思考一下:使你這種反對得以順利實現的力量是甚麼,它是否會同等地支持對方。你是否在無意識地運用某種力量來加劇某種不公正的實現。也許你會慎重得多。至少對於我,如果規則有欠公正,我不會上場。

  三、請記住,一個不能保護私人交流作為私人交流而免於恐懼地存在的社會,一個不僅壓抑私人交流的空間而且轉過頭來詳加辨別私人交流的內容的社會,是沒有希望的。

  2005年7月31日

燕南網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盧雪松:我夢想早日回到我熱愛的講台
徐友漁:理性對待盧雪松老師事件
劉曉波: 有感於盧雪松被停課事件
致吉林藝術學院有關負責人的一封公開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