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萱 : 不平的最終限度

蔡萱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8月8日訊】《蕩寇志》裏面記載了一首民謠:

天遣魔君殺不平,
不平人殺不平人。
不平又殺不平者,
殺盡不平方太平。
‘??br>這首民謠的意思是說不平的社會最終是有個限度的。當社會的不公正惡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社會的內部就會自我消解這些不平,在形式上就是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經過一番爭鬥,政權又重新複歸一家,從此天下再次太平。

中國歷史總是這麼循環往復的。這原因並不複雜。最初的不平(即惡)分散而大量且程度低。也就是說,社會的不公平程度上不高,並且比較分散。即利益的分配普遍意義上來講,還不是非常不均衡。但是呢,這少量的不公平,任其發展下去,多得利益者倚仗已多得的優勢,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於是與他人相比的優勢更甚。所以發展下來,不平逐漸集中,程度也愈加深。經過幾階段(級)的集中之後,不平已經非常濃縮化和尖銳化。因為超出了社會心理與社會經濟最終能夠忍受得了的程度,物極必反,不平人紛紛揭竿而起,所謂殺盡不平方太平的時刻再度來臨。
‘??br>在中國歷史上,比較明顯的例子,比如秦始皇滅六國,最終天下卻並於漢;比如北周滅北齊,隋篡北周滅南陳統一天下,又歸於唐;還有後周篡漢服南唐而歸於宋,宋滅南唐而統一;劉福通亂元而明卒取天下以及李自成滅明而敗於清等等。近代的還有袁世凱滅清,皖系承袁氏,直系滅皖系,奉系滅直系統一北方;而蔣介石平唐繼堯,陸榮廷系統的大小軍閥統一南方,繼而北伐平奉系和直系餘孽而統一等等。這裏比較有意思的特點是,殺盡不平之後,太平江山總是另歸他人所屬。整個消解惡的過程中,即不平殺不平的過程,幾乎都是兩敗俱傷的。
‘??br>試試用盧梭的理論來解釋一下原因。

盧梭把人的自由意志分為兩方面,即個人意志和一般意志。屬於個人的意志,通俗的稱為人的私念,是人的個體屬性。這種屬性,人和人之間是互相排斥的,具有抵消的作用。另外呢,人還有共同的自由意志,是一種一般意志,也稱做社會總意志,這代表個體的利益與社會相吻合的一部分。每個人所具有的這種總意志互相之間不僅相安無事,而且還可以累積疊加。所以不平可以看作是個人意志達成的程度上的差異。不平殺不平,則很明顯就是相互抵觸的個人意志之間矛盾的激化。極權就是最強大的個人意志,他的敵對方是社會其他個體意志的總和。不平人殺不平人,不平又殺不平者,這話的意思就是個人意志之間的反復的,有延續性的廝殺,是現世無聊的卻又實實在在的迅速因果報應。而太平呢,則是社會總意志的代表。所以,殺盡不平的過程,實際就是矛盾激化後爆發的過程,這過程中的雙方,是不平與不平,而當所有的不平殺盡之後,事實上就是個人意志完全消解的過程,分散的,集中的,都全部抵消。最後的贏家,是社會總意志。而在某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這種總意志會有個特殊的代言人。在中國歷史上,它一般是化身為某個明主聖君之類的。代表的是一定時代裏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而個人的意志,永遠處在互相消解的狀態。不平的最終限度,就是個人意志的完全抵消。
‘??br>盧梭認為個人意志是必須被人為犧牲掉的,在一個形成合理契約的社會裏。因為它妨礙主權的形成,個人意志的保存使公民不可以百分之百加入社會契約。在百分之百享受主權的同時,卻沒有全身心的履行社會義務。實際上盧梭他太著急了。從長期的效果來看,任何社會都會自動的去消解這種個人意志,而並不需要主權社會那種人為制定的強制措施。這是人類社會的本質特徵。社會的集合性決定了它必須克服個體的獨特性。
‘??br>所以個人意志在人類的社會裏是無處可逃的。所有它可愛的和不可愛的特質都是不會為社會性所容納的。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個懷俱強烈個人意志的人,有時會因此而快樂,大多數時間卻為此而憂鬱。幸而莊子讓我懂得了,這個人意志並不代表自由的真正出路。所以以後我還會快樂,也還會有傷感的時候,但這快樂傷感卻是實實在在的與從前不同了。
‘??br>另外就是,按照這個觀點推論,看一個社會安定的程度,可以反向從個體的角度來看。個體之間不公平的程度也就是社會是否太平的晴雨錶。
‘??br>09/10/2004(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天隅之城•美國故事》第一部 歲月的泡沫(1)
《天隅之城.美國故事》第一部 歲月的泡沫(2)
《天隅之城.美國故事》第一部 歲月的泡沫(3)
《天隅之城.美國故事》第一部 歲月的泡沫(4)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