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微言:國共論壇 台灣政界人士的回響

郭微言

標籤:

【大紀元4月17日訊】國共「兩岸經貿合作論壇」於4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連戰率170位人員與會,賓主盡歡,享受高規格禮遇。中共在閉幕前宣布,將釋出十五項政策措施的利多,連、胡均表示欣慰達成共識和獲致成果。但是,台灣方面卻視為小惠,過些時候檢視很可能是票房毒藥。韃伐之聲不絕於耳,炒得鼎沸,餘波盪漾。

識者認為,連戰是溫室裡的花朵,完全不懂中國國民黨當年是怎麼栽在中共的手裡的,不僅兩度順著胡錦濤擺的局,居然還唯唯諾諾,言必聽中共,渾然忘記自己曾經貴為副總統、行政院院長、國民黨黨主席,好幾十年的歷練怎麼會那麼的不堪一擊。儘管連戰自圓其說是為台灣人民請命,別人不做我去做,勇氣雖是可嘉 ;可是,最起碼,要做也得做的對,做的像樣一點,好讓歷史給個好定位。

且看多少失意、失志的台商和政治人物,興緻勃勃的到中國大陸尋求發展或奧援,還不都是落得沒有什麼好下場的。連戰實在應該知足,應該懸崖勒馬,潛心養性,學會放下身段,不要再落人口實一直以二度落選而憤憤不平的跟中共靠攏。

其實,路是無限寬廣的,連戰應該還是很有可為的,如果連、胡真的肝膽相照,有默契、有共識,真的願意為兩岸人民的和平、和諧、美好為唯一考量的話,那就請您趕緊給胡錦濤給個良心的建議,捎個忠告,面對一千萬的退黨浪潮和每天平均近240件維權衝突的嚴重社會動盪最好的辦法,就是當機立斷宣佈解體中國共產黨,全面開放黨禁、報禁、信仰和集會結社,讓兩岸人民都能夠在民主法治憲政體制下,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過著和平、自由和安居樂業的日子。那麼,連戰您的未來一定會是綻放光輝的。

台灣政界人士的回響

總統陳水扁說,「不管是國共論壇也好,或是連胡會、連胡再會也好,其實都是中共政權包藏禍心的遮羞布而已」。

呂副總統對扶輪社會員痛批國共論壇是「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中共表面上開放台灣農產品登陸銷售,但實際上卻是以「偷拐搶騙」的計倆,偷走台灣珍貴的農業技術。並一連三質問連戰究竟「良心安在」?!

中國國民黨主席、台北市長馬英九表示,國共論壇是「大勢所驅、民心所向」,最好是順勢而為。馬英九似語焉不詳,預留伏筆。

李前總統認為胡錦濤善於運用軟硬策略,「比江澤民還要恐怖」; 連戰面對胡錦濤的策略,根本是被誘拐,國共合作是通敵,出賣台灣的行為。

民進黨主席游錫堃表示,中共一向對台不友善,國共兩黨片面做出的協議是否能真正保障台商,仍有待商榷。台灣企業進軍海外市場仍需政府作後盾,提供企業的優惠及保障才實在,沒有政府背書,協議未來若有什麼變卦,政府也無從保障台商。連戰把台灣經濟的未來寄託於中國大陸,處處「吹捧中共、鄙視台灣」。

台聯立院黨團總召黃適卓認為國共論壇就是故意要去政府化,讓扁政府在兩岸問題失利,中共之所以釋15項利多,目的只是拿誘餌請君入甕,藉由小利小惠,吸收台灣的資金、技術和人員。

台灣團結聯盟主席蘇進強批評,國共表面是為台灣經濟,實為中共併吞台灣裡應外合。他指連戰聯共反台,中共將台灣妖魔化,對中共歌功頌德,出賣國民黨「反共黨魂」。

親民黨立委、黨團總召集人呂學樟說,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機不可失,整個的出發點和方向是對的,希望促成建立兩岸一個溝通的橋樑,並化做實際行動,不是流於口號。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表示,中共一方面說兩岸經濟要合作,另一方面又斬斷台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機會,根本是口惠而實不至。中國農產品近年對台灣傷害更大的是走私問題,如果中共有誠意,請嚴格把關不要把有病毒的物品走私進入台灣,不要盜用台灣農業技術或去鼓勵農民生產與台灣同品種的產品。

經濟部長黃營杉說,台灣必須及時策劃出整體經濟戰略,否則很難逃脫中共對台灣經濟統戰採取「以商圍政」的陷阱。這廿多年來,中共冷水煮青蛙,讓台商資金前仆後繼的湧進中國大陸,現在台商的政治立場都得受中共左右,政府對此應有警覺。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委胡勝正表示,中共政權須先做出台灣地位原則宣示,若台灣可以接受,雙方自然會進一步協商,否則這是一件談不下去的共同建議。中國經濟體制脆弱,台灣總投資中有70% 都是前往中國,若不注意,恐怕會付出難以想像代價。

前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質疑說,這是施小惠,讓不同利益衝突,實際上則是純粹的統戰操作,中共若有誠意,應先拆飛彈、廢反分裂法,同時不要阻撓台灣加入世衛組織。

國策顧問阮銘表示,中共主要在聯美壓台,即使壓不到台灣,中共也要向美方形塑連胡會是正面的;中共意在影響台灣的經濟戰略發展,削弱台灣的經濟,但台灣的經濟應該全球化,而不能封閉於中共。@(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綠營:中共只施小恩小惠  應與鐵桿泛綠談
民進黨團:在野黨應與執政黨談經濟政策
國共論壇利多?林中斌:台灣陷溫水煮蛙困境
連胡會談一中 台灣朝野看法分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