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百態——一百個細節(13)

標籤:

【大紀元5月7日訊】

六十一 愚樂中國

這世上原本有娛樂,可樂著樂著就成了愚樂。記不清中國的愚樂何時興起,也沒想愚樂何時才會終結。也許愚樂就沒有終結的那一天,因為它的生命力強啊。愚樂 讓人不知道樂趣所在,卻能一味地跟著愚樂。有的是政治的愚樂,有的是商業的愚樂,有的是文藝的愚樂,有的為了娛樂而愚樂,有的乾脆因愚就樂。
愚樂已經是一個行業標準,不符合這標準就不能面世、出生。從影視到音像,從演員到主持人,哪一個沒有愚樂專業的文憑,就必須下崗。於是,愚樂普及到了牙 齒、眉毛,還輸入到農村,美其名曰:下鄉慰問。愚樂的農村市場打開以後,愚樂才算有了本土資質,從而獲得了「愚樂中國」的美譽。
愚樂也講技術性。技術高超的可以把愚隱藏起來,只讓人看到樂。樂就樂吧,卻又時不時把愚的尾巴露出來,顯得很真誠。愚樂還講究大樂若愚,愚中取樂,寓愚於樂。那些嘉賓、客串大多就是這樣,慢慢地蛻變成愚樂混子。

唱片公司用錢買來的排行榜,堪稱是愚樂的榜樣。它的衍生產品是各種音樂獎項,不到場者無獲獎機會。多麼赤裸裸啊。當它公佈的結果恰巧符合人們的心目時, 它就成了娛樂。然而,它命中注定了就是愚樂。那些光彩照人的愚星們走在一條愚光大道上,愚記們紛紛上前採訪一些愚聞。由此可見,娛是愚的教堂,而愚是娛的 聖經。
當年的樣板戲可謂是愚樂的又一個典型。那麼多好演員濟濟一堂,就是為了四場愚樂表演。那麼好的唱腔,那麼好的身段,那麼好的亮相,都是為了愚樂一下革命群眾。高大全的教條主義和時下的騷媚酷路線本來就是同門異派、異曲同工、不約而同。
至於電視節目,從策劃到製作,從宣傳到播出,一路愚樂下來確實很費了好一番心思,投入巨大、影響廣泛,卻如同軍閥內戰,絲毫沒有歷史價值。為了地盤,為了名利,為了萬惡之源的收視率,就可以盡情地愚樂沒商量。
中國足球的愚樂性和以上的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黑哨、賭球、關聯球、民主鬧劇、恐韓症。足協為了愚樂順利,對那些已經漏洞百出的問題不聞不問、不了了之,表現出大無畏的愚樂精神。

我們似乎對愚樂無動於衷,或者就是沒脾氣,放縱愚樂對我們生活的侵蝕。先是港台成熟的愚樂文化的侵襲,後來由於其過於低級而遭到淘汰。然後是日韓的愚樂 也跟潮般湧來,於是大街上出現了哈哈一族。接著大陸的愚樂工作者們也學會了,愚樂的大旗上出現了喜人的民族產業。就像我們思考肯德基的垃圾食品何以連鎖暢 銷,就想把民族美食也垃圾化。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選擇。我們拒絕一個愚樂節目的辦法,就是選擇另一個愚樂節目。我們拒絕一個愚樂電影的方式,就是去看另一個愚樂電視劇。久而久之,我們對愚樂產品不再有這是愚樂的反應,不再能分辨愚樂和娛樂。
那些報考電影學院、戲劇學院的,很多都是不愛也不善學習的,更別說思考、思想了。他們逃避高考,拚命擠進藝術院校,不過是想成長為一個把藝術轉化成愚樂 的合格機器。那些藝術院校也逐漸設立了很多愚樂專業,教授這些專業知識的當然是合格的愚樂教授。當藝術院校變成了愚樂院校,我們會不會像司法腐敗那樣感到 異常地失望呢。
不,我們不會的。我們已經看慣了馮小剛的電影,接受了《和你在一起》的廉價感動,原諒了還珠格格穿著日本旗的時裝,也認同了電影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愚樂形式,更對少年作家有了影視偶像一般的崇拜。我們在此之前很久就已經被愚樂化了。

周幽王夥同其愛姬褒姒愚樂了一把諸侯,導致了春秋戰國的新時代。如今這些愚樂節目無數次地愚樂大眾,卻能巋然不動我自傲然。即使像烽火戲諸侯這樣重大的愚樂事件,我們又何曾聽到過批判的聲響。萬籟俱靜,只是把紅顏禍水論又一次老生常談。
愚樂是不講批判的。既不進行自我批判,也不批判社會,更不批判商業投資者。愚樂者自以為一切都是遊戲,一切都是玩兒,一切都是在後現代性的演播大廳裡製造的迷夢。於是,愚樂者就有了理直氣壯的根據,可以肆無忌憚地把愚樂進行到底。
愚樂不僅不講批判,而且還不斷地生產著讚揚文章和花邊八卦新聞。這些東西濕潤著我們的眼眶,使我們匍匐在愚樂王國的國王面前。身體裡的血液已經過了體外 的愚樂循環,五臟六腑都得到了愚樂的清洗。我們的感官外全部是愚樂的衛兵把守,我們的精神內也有了愚樂的總理主政,這很像日本人對滿洲國的控制。

六十二 陰盛陽衰的歷史使命

在以往的中國社會,男人就是男人,必須頂天立地、果敢機斷、雷厲風行、擔當責任。中國男人背負了沉重的歷史負擔,終於在十九世紀後期倒在了一個身為女人的慈禧的腳前。從此中國社會開始了陰盛陽衰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乾坤倒轉。
中國的乾坤學說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歷史觀和人生觀。看到競技體育上一時女運動員成為奪金主流,就會由衷地感歎:陰盛陽衰。似乎陰盛陽衰是很不好的事情,是歷史在倒退。
然而不要忘了,在中國,還有兩類不那麼男人的男人。一類是太監,一類是男優(男扮女裝的戲子)。太監(宦官)歷朝歷代都有專權的,難道說歷朝歷代都有陰盛陽衰。完成下西洋壯舉的鄭和,也是明朝的大太監。而京劇的繁榮,更是和男優的努力密切相關。
正因為這套陰陽互補理論,才導致在男權的中國社會裡女性的才能遭到壓制。女人必須遵行婦道,必須由男人保護、受男人和長輩管教。
其實早在老子,就已經覺察認識到女性的特點和特殊能力。
《道德經》裡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我們誰也不說老子不是男人,沒有男子漢氣概,而是奉為大聖,甚至編排其為孔子的老師。
可一旦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這樣行為的人,我們又會下意識地這樣認為。老子哲學是陰陽學說的一部分,卻從沒有對提高女性地位有絲毫的貢獻。它反被用來加強男權統治,並使得官場潛規則更加發達。
只到了清朝的慈禧時代,女性的地位才發生了悄然的改變。一個陰性的統治者,一個陰性的國度,一個個陰性的不平等條約。與此同時,放天足,女俠秋瑾,女子留洋,女性文學。一個陰盛陽衰的社會,恰也是一個女性得以施展才華的時代。
這種陰盛陽衰的潮流一直綿延到今。陰盛陽衰,才有了陰陽的調和。中華民族終於能夠在世界上佔到大國強國的地位,在國際舞台上也算是主角之一。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當我們重新審識老子、解知陰陽,到底什麼才是陰陽的和平呢。

女人有男子氣往往遭到讚揚,喻為「巾幗」或「不讓鬚眉」。花木蘭替父從軍傳為美談,那些男子氣的女強人更是女權運動追逐的對象。在世界女足運動尚處在奶 嘴階段時,中國鏗鏘玫瑰的綻放一時把男足壓得喘不過氣來。等到玫瑰凋謝,是否我們能重新思考女權主義者們無意義的叫囂。
男人若是女裡女氣,必會得到一頓痛扁。在這個不夠寬容與如此荒唐的社會裡,同性戀被邊緣化和妖魔化。似乎男子的女性傾向就是罪過,不僅不值得頌揚,而且還要竭力鎮壓。
然而,正是那些要求變性的男子和那些在同性戀中扮演女角的男人恰如其分又入木三分地實踐了老子的學說。
泰國人妖男兒身、女子貌,其光彩完全蓋過了真的美女。光此一點,就可看出男性更有嫵媚一面。他們肩寬臉大,四肢發達。自古以來,雄獅就比雌獅漂亮,雄鳥 就比雌鳥美麗。所以說,人妖恢復了動物界一向推崇的雄性美麗,真正還原了進化意義上的健美。這不正應了《道德經》章中的話:知雄而守雌。
近似 人妖的,就是中國的男旦了。歷來男戲子的美貌都是同性戀的一個根源和誘因,也被無數庸俗的編劇搬上視覺的盛宴。可他們內心的獨白卻沒有很好的開拓。他們與 人妖比較,更多了(性)文化的意義。看上去男戲子不容易遭到性侵犯,其實是同性戀的情結使得他們更容易走紅。更加有趣的是,正是他們提高了京劇旦角的地位 水平影響並導致整個京劇行的繁榮。
陰盛陽衰並非壞事,壞就壞在我們不能深透其中的動態趨向,只是就現象而論本質。許多人本對陰陽轉換的辨證關 繫了如指掌,每日裡朗朗上口地默念,卻無法對現實當中的辨證實體(如:男戲子、男人女妝、男同性戀、不男人的男人等)持著喜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思想,也 不能把他們當作社會歸復自然進化的表徵。

六十三 當下中國電影六大規律

1、製作越大,片子越爛
小製作的電影,大家都明白不掙錢,也就豁出去了,實踐一回上電影學院的初衷——為藝術。此外也沒啥盼頭,頂多到國外哪個集市電影節上獲個獎也就罷了。所以,即使爛,也爛不到哪去。就像先鋒戲劇,爛到看不懂為止。
可大製作就不同了。高投入製作大而爛的片子,一直是中國電影的魔咒。以《無極》、《十面埋伏》為例,看到爛的地方才看明白,原來如此。雄厚的資金讓導演腦子裡的觀念化成活生生的鳥人飛翔在電影院裡,落到我們頭上的卻是一些乾巴巴和濕乎乎的鳥屎。

2、 片子越爛,越要搞宣傳
這句話也可以這麼說:越搞宣傳,說明片子越爛。如果爛片不宣傳,肯定會爛在自己手裡。與其如此,不如爛在大眾心裡。於是,前期宣傳的任務就更重了,基本上 要把後期口碑上的負數全部背過來。於是,首映式格外隆重,生怕大家不知道這是部爛片似的。買通媒體,買通電影節評委,買通權威,買通放映檔期,買通除去口 碑和良心的一切,直到爛掉。

3、 宣傳越大,票房越好
最近大片搞的宣傳攻勢很像腦白金、新興醫院。那些爛片進行前期宣傳所依據的傳播學原理是:不看你怎麼就知道那有多爛。它們基於受眾的討厭程度來博得眼球。 所以,人們必須要到影院去看這部預期的爛片,就像到週末相聲俱樂部去得到預期的笑聲、到長春二人轉大舞台去聆聽預期的粗口。
前期的媒體鼓吹得越美好、越邪乎,可以預見到的票房就越高。因為觀眾都想一探究竟,這大騙子到底玩的什麼把戲。當一部電影被當成魔術、騙術來觀賞,票房能不高嗎。愚樂也是娛樂,嘔像也是偶像嘛。

4、 特技不是為了感動人
沒特技的,就不能叫大片,如同沒豐乳的不能叫美女一樣。可美乳是為了讓人心情蕩漾,特技卻不是為了觀眾的心情著想。特能理解那些導演為什麼要在大片裡使用很多特技,就像政府機關要安裝高檔電梯、空調,配備高檔轎車一樣。
特技拓展了影片的時空,給人物的性格增加了可能。但大片裡的特技就像美麗的煙花點綴夜空。等燒完了再看,該空的地方還是空的。可錢沒了。

5、 導演兼編劇
導演為什麼非得去參與編劇呢?肯定是覺得編劇的水平不夠,說白了還是不放心,要把編劇也變成個演員,受他驅使。
於是編劇就只能聽命,即使情節漏洞百出也得違心地說,
導演中心制!
導演有理!

6、 越是大導演、大製作,越容易被全國人民罵
上次罵《十面埋伏》的時候沒趕上,這次一定要罵個痛快。《無極》無疑在賀歲檔期給了人民一個開罵的機會,這才叫互動美學。一時間,舉國上下,到處都是評論家在那裡絮絮叨叨。
無極生太急,太急本無極,飛呀飛呀飛的。我們錯怪張藝謀了,雖說他也是個爛片專業戶。《無極》是一部科幻大片,是一部科學史的神話版,是網絡遊戲《無極》的前傳,是中國雜技的匯報演出。
大愚若智,大騙子!
一部人人皆能罵之的電影,怎麼會不盆滿缽盈呢。

7、 還有什麼規律,大家一起總結吧!

六十四 超級女聲的金元政治

超級女聲謝幕了,然而其所透露出的氣息卻愈加濃烈,其商業模式則更像是後繼者的燈塔。
偶像的選舉並不忌諱商業行為,只要有手機、有零錢就能為自己喜歡的超女投票。長沙一個大款竟也花了五十萬買走一萬張神州行卡,為他心儀的超女投票。時下 大多的議論都集中在了這上面,認為舉辦者和運營商靠小小的手機賺了愚樂大眾的錢,而根本不認為這手機也是一個娛樂民主的終端設備。
可我要說,這實質上就是中國新時代金元政治的開端。
說到開端,凡事在中國都有個開端。有了開端就好辦了,再往下走也彷彿如有神助。金元政治也一樣,即使這是娛樂的金元政治。在每一個投票週期,每個手機號可以投十五票。這就是政治的規則。
有人說了,這實質上是娛樂傳銷,是大眾用錢來買的民主。
可不要忘了,我國新時期以來的所有改革其實都是在以錢本位來替代官本位,以財富來抵消權勢。超級女聲也不過如此,又是一塊新的政治試驗田而已。

是的,超級女聲從一開始,就充滿了銅臭氣。但這並不妨礙全中國的人喜歡那些超女。試想,這種銅臭氣的節目、作品還少嗎。把超女想像成純潔的天使,那不過是大眾當中某些人的一相情願、一往情深,又何必要戳破呢。
大眾若是把這一場熱鬧當成愚樂,倒是有樂在其中、其樂融融的可能。盡可以罵台上的李湘如何如何徐娘半老、如何如何瘋子一樣地搶鏡頭;盡可以數落自己不支 持的超女怎樣地呆若木雞、形同枯槁;盡可以在論壇、QQ、泡泡堂裡相互攻擊,要文鬥不要武鬥;盡可以乘著飛機來去追隨著自己的草根偶像,為你喜來為你憂。 這當然只是最低的欣賞層次,也是那些涼粉、玉米、荔枝們樂此不疲的層次。
再高些的層次,就是把這一場超女秀當成一次商戰演習,全面研究分析其 中的奧妙,進而掌握消費者的心理。老闆們需要超女那樣的員工,能夠在市場上具有振臂一呼的魅力;生產者則日思夜想著能誕生超女那樣的產品,讓消費者別無選 擇;打工者則希望想唱就唱精神被汲取到企業文化當中,能夠活得更輕鬆愉快,而且錢包更鼓;那些搞渠道的干銷售的就希望自己能跟超女似的,到哪兒哪亮堂,人 人待見。當然,超女的精神是不能在短時間內消化完的。

再往上上層次的,就會把這場在全國人民面前的演出當成極富政治內涵的戲 劇。娛樂民主,打倒權威,草根海選,體制革新。肯定很多人都憋著一泡尿,就是想在政治上發發言呢。想當年,播出了一部《走向共和》,就以為政治體制改革在 即了。這樣的政治敏感的人在中國確實不少,而且人人似乎都有一肚子政見要發表。現在逮著了機會自然要說,而且都很慷慨激昂地振振有辭。
於是, 相反的意見也出來了。民主尚未建立,民主的批判者就已經蔚然成伍了。他們說這不是什麼娛樂民主,而是民主秀之下的商業撈錢運動。在這些人看來,政治民主, 一定是很陽光、很清明、很兩袖清風的。他們的想法真的比超女還幼稚可笑啊。於是,他們又會以反問的口氣說,那麼政治就必須是醜惡的了,民主就必定是另一個 金錢遊戲了。
政治或許是醜惡的,但沒有政治將更加醜惡。
民主或許是一場與超級女聲同樣的金錢遊戲,但它畢竟有了一個可以不斷改進的規則,畢竟講究了人人皆可參與的平等性吧。
既然娛樂的金元民主出現了,我們就不妨接受它。只是那些疾惡如仇的人老是揪著這條惟利是圖的尾巴不肯放,好像這件事有多邪惡似的。至於作秀,那更是政治當中常見的,何必把那個祖母級的粉絲折騰個底兒掉呢。
很可能,我們日後的民主生活也將從金元政治開始。雖然它是金元的,但畢竟還是民主的。我們還是做好準備吧。

六十五 新聞聯播的金枝玉葉

我要感謝《新聞聯播》這個每晚七點準時開始的節目。它彷彿就是我三十年經歷的錄音帶,每當片頭曲響起我就能想到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正在延續的青春。
在我還是「蠟筆小新」的時候,黑白電視裡的邢阿姨就一派正氣。如今我的電視機不知換了多少,可《新聞聯播》的格調依然故我。
《新聞聯播》可謂收視率最高的金枝節目,其主持人(播音員)也就成了玉葉般的人物。靠在《新聞聯播》上露臉,成了腕兒。
可這些金枝玉葉實在是當黨的喉舌當習慣了,全都不苟言笑,一副中山裝的表情,讓人難以下嚥。正是吃飯的點兒,不免胃口大減,只得去看娛樂新聞。

眾所周知,《新聞聯播》先國內,後國外;先政治,再經濟,後體育;每當新年、黃金假期臨近,必有大量旅行旅遊信息充斥版面,這根本就不是啥新聞,哪年都差不多,除了具體數字有些出入外。
而更為規律的是,每個省份似乎都有自己的拿手新聞,這很好地貫徹了中央對地方的傾斜政策。
對天津,以負面報道為主,誰叫你在北京邊兒上玩兒龜兔賽跑呢。
對東北,每逢隆冬,就能看見一二領導與眾多陪同、僕從前往百姓家中噓寒問暖。
對山西,多是哪個煤礦又出事了、中央派出了調查組,或者就是打擊車匪路霸。
對北京,以文化報道為主,又舉行什麼展覽了,又有什麼匯報演出了,可就是不報地點在哪兒,讓人乾著急。

每次看《新聞聯播》,我就跟走進革命歷史博物館似的。
那些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詞彙、句式和語氣充斥著《新聞聯播》的前大半段。各種天下大事按照事先定好的級別、順序依次粉墨登場,等級森嚴。
領導接見外賓、發表講話、開大小會議的場面把全國人民帶到一場十五分鐘的政治運動中。各個衛星頻道大都要轉播,使得全國各地在此刻平添一道政治的風景線。黨對其所領導的經濟建設、政治改革的政策、意見片刻之間傳遍天涯海角。
《新聞聯播》就是三十年一覺的中國夢,我們這個社會到底增進了多少呢。
我只知道,那些新聞系的大學生在大學裡學到的新聞理論除了用來寫論文別無它用。

一看《新聞聯播》,我就像巴甫洛夫的那條狗一般聯想到如下的事物:
還沒完成的作業;
入團申請書;
工作總結;
匯報提綱。
為什麼不能把《新聞聯播》搞得有趣點兒,少一些那些和八卦差不多的統計數字,多一點主持人的笑臉和領導人與民同樂的鏡頭。
為什麼不能把《新聞聯播》搞得有趣點兒,少一些那些和八卦差不多的統計數字,多一點主持人的笑臉和領導人與民同樂的鏡頭。

為了讓我們衷心熱愛、已經陪伴我走過三十年風風雨雨的《新聞聯播》好看點兒,我的建議如下:
1、 增加對腐敗事件的報道,減少領導人出鏡的頻率;
2、 本來中國的會議就夠多了,還是少報導會議好些;
3、 改變新聞稿的文風,多些文采,適當引入當下鮮活詞彙;
4、 主持人的語氣應該向《晚間報道》中的海霞學習;
5、 徵求全國公民對《新聞聯播》的建議。

最後是個請求:把片頭曲換一個吧!

本文轉自互聯網,僅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發現有版權疑問,請及時與我們聯絡。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轉自互聯網論壇﹐未經本站核實

相關新聞
大陸社會百態------一百個細節(4)
大陸社會百態------一百個細節(5)
大陸社會百態------一百個細節(6)
組圖:中國大陸社會百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