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

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十五)

懷念赤腳醫生

【大紀元9月24日訊】問一萬個鄉下人,你希望擁有的最基本的醫療保障是甚麼?九千九百九十 九個人會茫然無措看你。農村人的悠久習慣是:小病不理,中病久拖,大病猶猶豫豫去看醫生,絕症和重病——對不起,等死!

時代在進步,農村也在進步。但也有些方面,農村面臨的卻是退步。農民的醫療保障在退步是其一。「赤腳醫生」在鄉村曾是很流行的詞語,也是很受農民歡迎的一類人。現在,曾經在每個村落都出現過的赤腳醫生不見了,都穿上鞋襪打扮得光光鮮鮮走了。

鄉村當然還有醫生,且有兩種。一是祖傳的中醫,往往不是醫術全面的中醫, 而是只懂得其中一項兩項醫術的醫生。比如,每個村或許有一個懂得接生的婆婆,又有一個治蛇毒的高手,還有一個治跌打損傷的郎中……這些人沒有醫師執照,他們也不是靠診治病人為業。他們是農民,種田做菜之餘,一旦左鄰右舍遇病,他們就臨時去當醫生。這類人的醫德天下第一,不要你先塞他紅包,你不給他說幾句好話也絕不給你臉色看。他們的眼裡只有病人,治好了人家他們比病人家屬還興奮。

還有一種人,是從城鎮醫院退休的原籍在農村的老人。回到家鄉利用自己的老 屋,或是跑到附近小市鎮上租個小小門店開診所發揮余熱。他們一般都帶了個小徒弟, 那是他們的兒女或親友的晚輩。這類小診所當然醫療設備不齊,藥物也不豐富。但他們收費低廉,服務態度極好,很受農民歡迎。

2003年10月,我在深圳摔傷頭部,縫了10餘針。醫生叮囑每天去換紗布,深圳每換一次,收費30元,小護士撕扯沾滿血痾的舊紗布時痛得我齜牙咧嘴;因出差,在廣州換了兩次,每次收費20元, 醫生還不賴,給我塗凡士林輕輕撕扯;到湖南的鄉下後,去一間鄉村小診所,每次 2元。老醫生陪你聊天,說話間不知不覺把紗布給換了。

可是這類鄉村小診所只能解決感冒低燒等小病症,大病重病則無能為力了。而打一針吃幾片藥就能解決的小病小痛等問題,鄉里的人絕不會跑到城裡醫院去。

「城裡的醫院哪,去不起!」這不是牢騷話,而是歎息聲。

去不起,首先是因為醫療費太高,住院費、手續費、藥費……這是明裡的費用,暗裡的我不說你也清楚。其次是因為即便病人家屬通過眾人拾柴火焰高靠親戚朋友幫忙東挪西借有了一筆醫藥費,他們願意按時乖乖地繳納各種費用,但農民一般在城裡沒啥社會關係網,進醫院後,哪怕病人已到了「奈何橋」邊再不拖一把就要嗚呼哎哉了, 也仍舊難免遭到冷遇。「沒病床、專家沒空、缺藥……」五花八門的理由應有盡有,個個好像都是事實,由不得可憐又厚道的農民伯伯不信!

此時,哭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老實巴交的農民想學著時髦的作法戰戰兢兢去塞紅包,天可憐見唷,他們竟還不知道塞給誰才對勁。

各大保險公司在城裡很賺幾把後,已有保險推銷員向農村挺進。廣東的農民逐漸開始掏腰包買保險了。買了保險是否真如巧舌如簧的推銷說的逢兇化吉分解危難,他們還有點疑惑。但有一點可肯定,在政府目前給予的農村醫療保障暫時還基本上處於白茫茫一片真乾淨的時代,他們的心裏畢竟由此而來而多了點希望,儘管這份掏錢買來的希望著實比較渺茫。

@

———節選自《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

作者簡介:

蔡成,中國青年作家,現居海外,在中國大陸、台灣、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共發表近200萬字作品,長於散文、隨筆創作,已出版有《左手跟右手下棋》、《花花草草與人生菩提》、《情人看招》、《生命向左轉彎》等散文、隨筆集。

2002年開始,蔡成懷著社會憂慮之心,從繁華的深圳出發,先後19次前往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廣東、湖北、廣西、浙江、上海等省市農村,開始「風土中國」系列叢書的創作,接觸過中國農村成千上萬的農民,通過文字記錄和照片拍攝的形式,與 120多位生活在最底層的中國農民開展面對面的直接採訪,先後成書《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地工開物 ——追蹤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老江湖——追蹤神秘的傳統江湖術》、《角落—— 99個民間人物的背影》等四部著作。其中《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一書的刪改版已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引起眾多憂國憂民人士的關注。《廣州日報》、《深圳商報》、《城市晚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揚州晚報》、《海南日報》、《中國新書》等報刊雜誌曾進行報導和激烈討論。與此同時,由於該書以照片加文字的形式,平面直觀、真實深入地揭示了中國農村的現狀與存在的大量問題,因此受到指責和批駁,被指為「無視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的飛速發展」,有對 「三農問題」擴大化之嫌,是否定中國農村改革成功的抹黑之作。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