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慧:一巴掌打出來的反省

——被無限放大的巴掌事件(三)

肖雪慧

標籤:

【大紀元10月29日訊】事情已然被放大。放大也有放大的好處。起碼,話語權極端不平衡的問題被推到了公眾視野之下;異端、言論自由的問題也從遮蔽狀態走到檯面上——儘管以反向性的怪異方式出現;更直接的好處是,激起人們質疑自己置身其間的病態文化氛圍和成王敗寇的病態歷史觀。

前一種病態,但凡有自尊的人早有不滿。病態文化政策縱容著一批無良文人和藝人歌頌帝王、美化主奴關係,他們憑藉話語霸權,用這套東西喂食人的大腦,毒害人的精神,更使孩子從小就浸潤在對帝王百般讚頌的精神氛圍中。

這批人在歌頌王朝、美化帝王的同時,強化了原本就灌注在歷史教科書中的成王敗寇歷史觀。有網友針對閻崇年美化清軍入關和其後的統治提出:如果日本侵略得逞,是不是也得歌頌日本的「共榮」、「共建」?這不是語言抬槓,而是一個發人深省的質疑,對成王敗寇史觀極具挑戰性,完全不是用「歷史不可假設」這樣的斷言可以打發掉和迴避掉的,因為,日軍曾佔領我國大半國土達8年之久,而所謂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就是侵略者冠冕堂皇的藉口。

掌摑事件引發的爭議把這些問題挑在了明處,可以成為一個推力,推動對歷史真相的探究和反思。

探究歷史真相不是要清算誰,而是不要讓歷史成為按勝者要求編排的戲劇。對每一個民族來說,歷史是一位偉大的老師,從它那裡可以獲得寶貴的智慧。但經過偽飾甚至偽造的歷史,歷史提供經驗教訓和保存智慧的功能也就喪失殆盡。歷史也需要反省,不是只要成了史實就合理了,於是就只有歌頌的份。反省歷史不是要挑起歷史舊賬,民族間的相互尊重是要建立勇於反省和誠實面對歷史的基礎上的,缺乏對歷史的反省精神和誠實態度的民族,只會迷失在歷史怪圈之中,而且也缺乏建立良好民族關係的智慧。象閻崇年們那樣一味為滿清政權辯護,實際上是在挑起民族矛盾。有人說他挨了民族主義一耳光,可是從他那些駭人聽聞的言論看,他倒更是一個失去理性的極端民族主義者。

現在,無錫青年已經為他的鹵莽行為付出了代價。該是閻崇年為自己那些挑戰文明底線、侮辱文字獄和大屠殺受害者的言論付代價了。我國對這類言論寬縱無邊,但起碼該道個歉吧?然而,卻讓閻崇年享受起了售個書保安林立且個個頭戴鋼盔的待遇。鋼盔可是一種貨真價實的暴力象徵,在把掌摑當作暴力事件譴責之後拿此等場景作回應,實在很幽默。全世界怕找不出一個地方的文人售書有這般光景。現在不是有個中國版諾貝爾獎嗎?要是增設一個另類創造力指數諾貝爾獎的話,可以考慮該場景的發明者。

也許,鋼盔護駕不一定是閻崇年的本意,但對於網友發出辯論挑戰書,閻崇年以極端傲慢的學霸態度設置了三大門檻:一是清史專業,二是在清史研究領域上有學術專著,三是必須有參加國際學術討論會的經歷。說穿了是拒絕辯論,傲慢之下其實很露怯,同時也透出骨子裡的庸俗和勢利——面對網友發出辯論挑戰,把什麼專業、出版專著、參加過國際學術會議作為條件亮出來,無非是炫耀自己一應俱全。然而,中國有句老話:「英雄不問出身」。不是清史專業、沒有出版這方面專著、沒有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不等於相關問題上的見識就淺。學術從來就是在自由公開的辯論中進步的。任何領域,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民間也從來就藏龍臥虎。任何人只要有正常智力且具備理性的質疑探索精神,就可能對清史有獨到見解,而且遠比閻崇年這樣把研究對象當崇拜對象的更能接近歷史真相——老實說,以閻崇年這種對清王朝無限熱愛的態度,去當個滿清王朝發燒友比作研究更合適。

不過,我相信無論閻崇年應不應戰,網友已經發出的挑戰都會成為一個新的推力,促使人們去關注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

末了,就這次掌摑引起軒然大波順便提醒,其一,「給了誰誰誰一記響亮的耳光」也是我們若干著名外交辭令之一;其二,擅長拳腳功夫的城管無需報名、無需考試就可以「打」進公務員系統。廣州市三千城管一夜之間成公務員,已經為此開了先河;再有,前天成都城管又打人了……

這種易「暴」的社會背景下,處理和討論一記耳光的「暴力」,真要事事比照這個標準拘人,拘留所非爆滿不可;比照這次的規模討論「暴力事件」,不累死人才怪。

2008-10-25@(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肖雪慧:別拿「國家形象」說事
肖雪慧:童年的秘密
肖雪慧:地震記事(續五)
肖雪慧:舉國體制是有幾許優越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