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經濟比較廣東與台灣

陳破空

【大紀元3月14日訊】作為最早開放而「先行一步」的廣東省,是中國排名第一的經濟大省。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際,該省省長信心滿滿地宣佈,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完全有可能在年底超過台灣。」

就國民生產總值(GDP)而言,2006年,廣東為3288億美元,台灣為3613億美元;2007年,廣東經濟增長率為14.7%,台灣為4%,兩地經濟總量趨近;依此推算,到2008年底,廣東經濟總量可能超過台灣。

眾所周知,廣東經濟高速增長,直接得益於比鄰廣東的兩個前殖民地,香港與澳門。尤其香港,就像一扇巨大的窗,從那裏,港資和外資大量湧進廣東;也是從那裏,廣東的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在「改革開放」的前半期,香港,不僅是廣東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也是全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隨後,越來越多的台資,也在中國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廣東省為例,台資僅次於港資,為該省第二大外資來源。粵台貿易佔兩岸貿易43.8%。前往廣東投資的台商 ,應有盡有,包括早期的傳統產業,如制鞋、紡織、傢俱、五金等;以及後期的現代產業,如電子和電腦等。

人們似乎看到一個現象,台港等地對廣東和中國內地輸血之後,廣東和中國內地經濟起飛,而台港經濟卻似乎「衰落」了。當然,台港經濟並沒有「衰落」,而是像所有其他發達國家一樣,增長放緩。實際上,任何經濟體,只要增長到相當程度,隨著勞動力和資源成本的攀昇,增長都會放緩,甚至停滯。在這經濟學上,叫做「 邊際增長遞減」。

廣東經濟高速成長,但其產業結構卻令人詬病。 30年過去了,「三來一補」的加工工業,仍然是廣東經濟的主要模式。廣東經濟起飛的兩個輪子,勞動力和土地,已經不再具有廉價的優勢。勞動力不再便宜,甚至出現了「民工荒」;土地幾乎被圈占完畢,陷於匱乏。

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利潤,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模式,是中國特色,也是廣東特色。除了「民工荒」,廣東也出現了「油荒」和「電荒」。因此,有人說,與港澳形成「前店後廠」分工模式的廣東,「已經走到了發展的盡頭」。更不用說,來自於內地省份的競爭,以及亞洲鄰國如越南、印度等的競爭,都將使「外資外貿依賴型」的廣東經濟,逐漸失去增長後勁。

話說回來,拿廣東與台灣比,又怎能僅僅比經濟總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產值),才是鑑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發達與否的關鍵指標。2005年,台灣人均產值達1萬5203美元,居全球第37位;同期,同一指標,中國大陸為1709美元,居全球第110位;即便廣東省,人均產值也不到4000美元,即,不足台灣的三分之一。

除了經濟之外,在所有其他領域,廣東更遠遠不能望台灣之項背,連國內學者都批評說,廣東只有製造業,而缺乏現代商務服務業,缺乏科技產業。至於知識產業和文化產業,更是一片荒漠。

廣東面積 18萬平方公里,人口8300萬;台灣面積 3.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論面積,廣東是台灣的4倍多;論人口,廣東也近乎台灣4倍。按理,廣東經濟總量,應該是台灣的4倍,才堪與其面積和人口相稱。廣東經濟總量趕上台灣,用了30年,廣東人均產值要趕上台灣,或者說,廣東經濟總量要4倍於台灣,又需要多少年?

(轉自RFA)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黃志芳:總統大選到北京奧運 外交高度警戒
中國新《勞動合同法》引發外企撤資(四)
台競選激烈謝長廷總部爆踢館衝突
華郵:台灣反對黨杯葛政府推動入聯公投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