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中國相聲史《漫話柳活》﹙一﹚

滑稽二黃

*「柳活」雛形︰

相聲的「柳活」屬於學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橋「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橋「撂地」表演的技藝,除練把式、耍大刀、盤杠子、拉硬弓、獨角戲、學口技、數來寶、拉大片、說評書、唱漁鼓外,還有單人做滑稽表演的。這類藝人憑藉巧舌如簧,能說善唱,精於表演,滿足觀眾的娛樂要求。

在朱紹文﹙清代相聲名家﹚以前,有的藝人以「說」為主,擅長說笑話。有的藝人以「唱」為主,表演滑稽說唱。這是「柳活」的雛形,最初有兩種表演方式︰

*表演方式一︰單人連唱帶滑稽表演。

1840年後,京劇正式形成,北京流行著丑角戲《花子拾金》﹙又名《拾萬金》﹚,說的是乞丐范陶,在街頭拾到一錠黃金,高興的唱起各種選段和小曲,自娛娛人。他學唱的內容最初是崑腔、弋陽腔,後改為京劇選段。曾在天橋「撂地」作藝的李廣義﹙藝名『老萬人迷』﹚,就仿學過《花子拾金》,進行化妝表演。

*表演方式二︰眾人表演的滑稽二黃。

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范有緣,又名范長利。相聲場子以「門柳」﹙開場小唱﹚招徠觀眾,就是從他開始的。1895年後,他拜朱紹文為師,正式說相聲,經常表演的段子有《全德報》﹙又名《竇公訓女》﹚等,摹擬的是高腔。他有八個弟子,繼承他的「柳活」的是郭瑞林﹙1887-1940年﹚。

*「柳活」名家︰

郭瑞林幼年在北京學演京劇丑角,後拜范有緣為師改學相聲,他的活路廣,演出的《山東二黃》、《雜學大鼓》等很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有兩段,一段叫《雜學竹板書》,是摹擬當時的數來寶、竹板書和蓮花落,學得很像。

另一段是《改行》,基本內容和現在演的相似,但所學的唱段和現在不同;其中有唱「梆子「的演員元元紅﹙人名﹚改行賣硬面餑餑,「京劇」鬚生李吉瑞﹙人名﹚改行賣包子,唱「蓮花落」的髽髻趙改行變切糕,唱「梆梆佛」的演員賣杏等。他嗓音很甜,學的都很像。

相聲的「太平歌詞」原來的唱法平直,沒有韻味,郭瑞林等作了改革,增添了韻味;後來又經王兆麟進一步改革,形成一種新調,叫他給唱紅了。

*滑稽二黃︰

從清末到四十年代,在天橋演出「滑稽二黃」最享名的是白慶林﹙藝名『老雲裡飛』﹚和他的兒子白寶山﹙藝名『小雲裡飛』﹚。1932年,素人《平民娛樂之怪傑》一文中描述了「滑稽二黃」演出的情景︰

「以紙糊成種種花冠,唱時冠之。略塗粉於面,本其變裝,或披破舊不堪之戲衣,皮黃作唱。故意惺惺學步,裝模作樣,學台上之聲容,悉以嬉笑出之。有時正襟危坐,有時扭扭擺擺,婢學夫人,媚眼橫飛。更有時醜態與妙趣環生,莊諧雜出,見者無不為之發噱。」

「唱詞既能信手拈來,頭頭是道,效戲迷遊街,目睹所過之形形色色,當及編入唱中,略無停滯,而又層出不窮,頗具餐花之妙。」

「一般平民,徵為號召,久之其名彰著,凡遊天橋者,無不聞其名,思之快觀。先農市場成立,由草地一躍為喬木之遷,居然列座設場,開懸牌大書『特約雲裡飛滑稽二黃,兼應堂會』字樣。」

近代的相聲名家侯寶林曾經在「雲裡飛」那裡搭班,像是他的《空城計》、《戲迷》等「柳活」段子,就是在「滑稽二黃」基礎上革新發展而成的。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