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中国相声史《漫话柳活》﹙一﹚

滑稽二黄

*“柳活”雏形︰

相声的“柳活”属于学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桥“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桥“撂地”表演的技艺,除练把式、耍大刀、盘杠子、拉硬弓、独角戏、学口技、数来宝、拉大片、说评书、唱渔鼓外,还有单人做滑稽表演的。这类艺人凭借巧舌如簧,能说善唱,精于表演,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

在朱绍文﹙清代相声名家﹚以前,有的艺人以“说”为主,擅长说笑话。有的艺人以“唱”为主,表演滑稽说唱。这是“柳活”的雏形,最初有两种表演方式︰

*表演方式一︰单人连唱带滑稽表演。

1840年后,京剧正式形成,北京流行着丑角戏《花子拾金》﹙又名《拾万金》﹚,说的是乞丐范陶,在街头拾到一锭黄金,高兴的唱起各种选段和小曲,自娱娱人。他学唱的内容最初是昆腔、弋阳腔,后改为京剧选段。曾在天桥“撂地”作艺的李广义﹙艺名‘老万人迷’﹚,就仿学过《花子拾金》,进行化妆表演。

*表演方式二︰众人表演的滑稽二黄。

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范有缘,又名范长利。相声场子以“门柳”﹙开场小唱﹚招徕观众,就是从他开始的。1895年后,他拜朱绍文为师,正式说相声,经常表演的段子有《全德报》﹙又名《窦公训女》﹚等,摹拟的是高腔。他有八个弟子,继承他的“柳活”的是郭瑞林﹙1887-1940年﹚。

*“柳活”名家︰

郭瑞林幼年在北京学演京剧丑角,后拜范有缘为师改学相声,他的活路广,演出的《山东二黄》、《杂学大鼓》等很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有两段,一段叫《杂学竹板书》,是摹拟当时的数来宝、竹板书和莲花落,学得很像。

另一段是《改行》,基本内容和现在演的相似,但所学的唱段和现在不同;其中有唱“梆子“的演员元元红﹙人名﹚改行卖硬面饽饽,“京剧”须生李吉瑞﹙人名﹚改行卖包子,唱“莲花落”的髽髻赵改行变切糕,唱“梆梆佛”的演员卖杏等。他嗓音很甜,学的都很像。

相声的“太平歌词”原来的唱法平直,没有韵味,郭瑞林等作了改革,增添了韵味;后来又经王兆麟进一步改革,形成一种新调,叫他给唱红了。

*滑稽二黄︰

从清末到四十年代,在天桥演出“滑稽二黄”最享名的是白庆林﹙艺名‘老云里飞’﹚和他的儿子白宝山﹙艺名‘小云里飞’﹚。1932年,素人《平民娱乐之怪杰》一文中描述了“滑稽二黄”演出的情景︰

“以纸糊成种种花冠,唱时冠之。略涂粉于面,本其变装,或披破旧不堪之戏衣,皮黄作唱。故意惺惺学步,装模作样,学台上之声容,悉以嬉笑出之。有时正襟危坐,有时扭扭摆摆,婢学夫人,媚眼横飞。更有时丑态与妙趣环生,庄谐杂出,见者无不为之发噱。”

“唱词既能信手拈来,头头是道,效戏迷游街,目睹所过之形形色色,当及编入唱中,略无停滞,而又层出不穷,颇具餐花之妙。”

“一般平民,征为号召,久之其名彰着,凡游天桥者,无不闻其名,思之快观。先农市场成立,由草地一跃为乔木之迁,居然列座设场,开悬牌大书‘特约云里飞滑稽二黄,兼应堂会’字样。”

近代的相声名家侯宝林曾经在“云里飞”那里搭班,像是他的《空城计》、《戏迷》等“柳活”段子,就是在“滑稽二黄”基础上革新发展而成的。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