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早期相声》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早期名家︰
后来还有一位单口相声名家,艺名“马麻子”,擅说《古董王》。见于单唱鼓词《风流词客》,他演出时,“刚一到,就挤挤擦擦,座儿满堂。边凳以外人无数,围了个风雨不透似人墙。”…“好话之中必掺着趣话,他呕的那古板之人都笑断了肠。”…“学学生咬文咂字忒酸狂。”…“学小媳妇娇声嫩语不柔不刚。”显然,他是精通说、学、逗、唱的相声名家。

据说,当时护国寺庙会有仓儿和王麻子两个相声场子,以当场抓哏取胜。王麻子自编自唱“太平歌词”,他编演的《火烧西什库》、《抢当铺》说的是有关义和团的故事。

*相声艺人︰
民间艺人的特点是流动性大,不论“撂地”还是茶馆、书场,哪里挣钱多就奔向哪里。张笑侠﹙人名﹚《相声总论》载云︰“相声以前只是在王公府第中的堂会中有,外间少见。后来学者众多,堂会又少,实在不足维持生活,慢慢的便在台上说。又过了几年,便跑到天桥地场上说去了。所以有一般人全管他们说相声的叫做‘叫花子’的。”

其实,从子弟票友转变为自食其力的艺人,和流落街头的“叫花子”完全是两回事。

*诙谐对白︰
三十年代《半月剧刊》一卷五号载有苍生《相声者的幽默》中说︰“故都天桥有艺相声者,以大烟的掌故编了段诙谐的对白︰
……
甲︰中国从什么时候起才有鸭片烟?
乙︰虞舜时代就有鸭片。
甲︰您有什么考证。
乙︰《四书》上说︰‘大舜又大焉﹙烟﹚。’
甲︰大舜吸鸦片烟吗?
乙︰会吸,不会烧。
甲︰怎么知道他不会烧烟?
乙︰《书经》上说︰‘舜使益掌火。’要是会烧,就不用益代他掌火了。
甲︰除大舜之外,还有吸鸦片烟的吗?
乙︰文王、孔子都吸,孟子还有贩卖烟土的嫌疑呢!
甲︰这话未免污蔑圣人了。
乙︰文王西土之人也,文王能吸西土。
乙︰孔子曾对门人说︰‘二、三子以我为隐﹙瘾﹚乎?吾无隐﹙瘾﹚乎尔。’想是孔子吸烟并未领照,怕人检举,所以一口赖掉,就不承认有瘾。
乙︰孟子也说过︰‘述有土,此有财。’这明摆着是想贩烟土发财啊!
甲︰噢,那除了文王、孔子之外,还有吸鸦片的吗?
乙︰古之君子都是戒绝复吸,经过三次勒戒的。
甲︰有什么根据?
乙︰《四书》上说︰‘君子有三戒。’
甲︰那他们用的烟土从何而来?
乙︰都是小人贩卖的。
甲︰有证据吗?
乙︰《四书》明明说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贩卖,为什么把烟土藏在怀里呢?
……”

这个小段今已失传,以其文诌诌的词句来看,当是“清门”子弟的创作。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什不闲”︰
    清代康熙年间,“什不闲”已在北京流行。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什不闲”注云︰“凤阳妇人歌也。设一桁﹙横木﹚,若椸枷﹙类似衣架﹚然,上铙、鼓、钲、锣各一。歌毕,互击之以为节,名打“什不闲”。演员五至八人,演唱群曲《四喜》、《八掌》、《架子曲》等,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莲花落”合流,成为“莲花落”的开场群曲。
  • “太平歌词”是用两片竹板伴唱的北京民间小曲,是从“莲花落”的曲调演变而来的。金受申﹙人名﹚《北京风俗曲》中指出︰
    “‘莲花落’与‘什不闲’腔调相同,实有分别,一个人手敲竹板唱的为‘莲花落’。几个人分唱,加上插科打诨的为‘什不闲’,又名‘拆唱莲花落’,有时还可以加锣鼓。”
  • 太平歌词”里面有一段《虎不拉诉功》,据说腔调受了北京“夯歌”的影响。“夯歌”也叫作“打夯歌”,是瓦匠头儿领唱的小曲,边劳动边歌唱,自娱娱人。
  • 相声号称语言艺术,传统相声里除了《俏皮话》专门用俏皮话组织成“包袱”外,其他段子里也常常使用俏皮话。俏皮话,又叫“歇后语”,是民众群体从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动中萃取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民间幽默与智慧。
  • 以上我们介绍过各种被“相声”艺术汲取营养的表演形式;包括评书、拉洋片、变戏法、数来宝、什不闲、莲花落、太平歌词、练把式、俏皮话…等等。其实对“相声”艺术繁衍成长具有重大影响的还有“现挂”﹙即兴发挥、即兴表演,临时现场抓哏﹚和“抓哏”﹙抓取引发笑料的题材﹚;此二者是直接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也可说是更广泛的“博采众长”。
  • 相声里的“现挂”有两类;一是根据时代背景,事先略作准备,上台加以发挥。另是事先没有准备,台上见景生情,即兴编演,艺人称之为“撞出来的包袱”。此外,甲或乙临场发现对方出了差错,即时予以提醒或弥补,也属于现挂。
  • 相声演员上台表演,常常结合前场演出情况随便议论几句,以便稳定观众的情绪。
    即兴创作的“现挂”反映了相声的“现实主义”传统。相声必须爱观众之所爱,急观众之所急,代表他们的意愿,反映他们关心的时事问题和生活问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共鸣”,正是一切艺术形式特别是喜剧艺术,取得成功的前提。
  •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相声的“说”、“学”、“逗”、“唱”,与“全堂八角鼓”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全堂八角鼓”是相声说学逗唱的“根”。因此,下文将对“全堂八角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相声说学逗唱的影响,略做介绍。
  • “拆唱八角鼓”包括“说”、“学”、“逗”、“唱”、“吹”、“打”、“拉”、“弹”八项技艺,其中又以“逗”最为重要。从现有的资料看,丑角的“逗”与相声所使用的“三翻四抖”、“谐音打岔”、“俏皮话”等十分类似。“拆唱八角鼓”丑角的“逗”,可能源于北京流行的“高腔戏”的丑角的插科打诨。清初,北京盛行高腔,并有“八角鼓岔曲”即源于高腔脆白的说法。
  • 北京图书馆藏有清代前因居士手稿本《日下新讴》一百六十首,其中一首描述民间艺人在杂耍馆作艺的情形︰“万年茶社好风光,杂耍纷陈欢乐场。八角鼓停碟子李﹙人名﹚,象声接上画眉杨﹙人名﹚。”诗下有注︰“万年茶园,在鼓楼前,常以各班演剧。如遇无戏之日,则陈杂耍,然非技之最精者,不能登场供应。碟子李,画眉杨,皆杂耍中著名专精一技之人也。”

    这里提到的“象声”,就是后来单口相声的一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