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中國相聲史《漫話柳活》﹙二﹞

衍變趨勢

*「門柳」至「柳活」︰

當初清代子弟票友演唱的「全堂八角鼓」分為“鼓”——八角鼓、岔曲、群曲。“柳”——馬頭調、各種小曲。“彩”——變戲法。相聲藝人沿襲這種稱謂,凡是以學唱為主的相聲統稱「柳活」。

最早表演「柳活」的相聲藝人,如朱紹文、范有緣、郭瑞林等,都曾經是「京劇」藝人。演唱京劇,駕輕就熟、游刃有餘。在天橋「撂地」作藝,為了招徠觀眾,經常兩三個人演唱滑稽二黃、民間雜曲、京劇選段。當時稱之為「門柳」,又稱作「開場小唱」。這些大都結構鬆散、格調不高,常常有葷、貧、粗野的成分,被稱之為「洋鬧兒」。

經過歷代藝人的整理,有的已從「門柳」發展成獨立的「柳活」,如《汾河灣》、《捉放曹》等,藝人稱之為「唱哏」。

孫玉奎、回婉華《相聲表演藝術十要》一文中說︰「『唱哏』是說中有唱、唱中有說,也離不開摹擬,學京劇演員表演,主要學的是流派、唱腔、表情、動作,最主要的也是摹擬戲曲中的人物性格。」

*滑稽方式︰

有關滑稽的演出誕生於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寶林在表演「賣梨膏糖」時,說唱朝報新聞添加笑料而成。隨後,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聲、「雙簧」的表演方式,豐富了這種單人滑稽說唱,並由地場轉到戲園子,稱之為“小熱昏”、“獨角戲”。1920年流傳到上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由一人或二人表演的滑稽獨角戲,鼎盛時期擁有一百多個班社。

這些表演基本上有兩種型態,一種以說笑話和摹擬上海話、揚州話、蘇北話、寧波話、山東話等方言,以「學」取勝。另一類以學唱名伶的戲曲唱段、民間小調,說唱滑稽故事為主。演唱時,除擊節外,還有小樂隊伴奏。與相聲「柳活」相比較,顯然增加了音樂性。

*名家演義︰

此時三十年代,對「柳活」勇於探索開拓的是張杰堯,他1919年開始說相聲,先後在各地獻藝,並從南方滑稽中汲取營養,豐富了相聲段子。因為他從滑稽中移植了許多相聲,使得南方的方言和藝術進入了相聲。他創作的「太平歌詞」《影迷目錄》、《歷代姓張》題材新穎別緻,頗受歡迎。

他創作的《鬧公堂》﹙又名《戲迷知縣》﹚是從南方滑稽移植來的,說的是有位戲迷當了知縣,找了個唱「蓮花落」的當掌印夫人,賣藥糖的當喊堂的,「拉大片」的當帶案的,唱「靠山調」的當掌刑的,要飯的當回事的。剛剛上任,就碰上一個唱「大鼓」的男方跟一個唱「評戲」的女方打官司,還牽扯到唱「數來寶」的張三。

在公堂上,知縣先唱,然後大家跟著唱各自熟悉的曲調。後來,由於藝人不同,這個段子裡學唱的曲調也隨之而異,表現出很大的靈活性。有人使用的是「花鼓調」、「賣梨糖膏」、「吳橋落子」、「旱船調」等。也有人改為「京東大鼓」、「單弦」、「樂亭大鼓」、「河南墜子」等曲調,是浪漫手法的雜學唱。

張杰堯一生中表演過421段相聲,其中「柳活」有54段,他自己創作的有十幾段。張杰堯的「柳活」影響之廣,幾乎所有近代「柳活」名家都受過他的指導,學過他的東西,或引用他的小段,可以說是這個領域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電台直播︰

三十年代初,以表演「柳活」嶄露頭角的還有王樹田﹙1913-1987年﹚,他是天津人,1923年學唱京韻大鼓,1929年正式拜入相聲師門,由於他嗓音洪亮又勤奮好學,因而藝業進步的很快。1931年他隨李壽增師父到各地獻藝後,名聲大躁。回天津後,除在南方「撂地」外,還應聘到東方廣播電台直播相聲。

為了滿足廣播電台求新的需要,他不斷編演新段子。他的《雜學唱》曾衍化出多種版本,被譽為愈聽愈有趣的“什錦拼盤”。到了五十年代中期,黃梅戲盛極一時,他編演了《學黃梅戲》,摹擬一位黃梅戲的愛好者,在散場後的人群中,高唱《七仙女》中董永的唱詞︰「他那裏用眼來看我……」引起誤會︰「我看你幹麻?討厭!」演出效果非常強烈。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