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風: 中國大學病象之一

—大學,以人為本還是以樓為本

陶東風

標籤:

【大紀元9月5日訊】近日,我在自己的博客上發現了一個網友的帖子,說: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某網站合作實施的一項調查顯示,83.9%的人認為,現在不少大學的建設存在「面子工程」和「過度消費」問題。

該網友同時引用了前任復旦大學校長、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教授的話說:「我國高校在經歷了合併、調整後,現在又進入了另一個高潮——興建新校區、興建大學城……中國高等院校蓋大樓的速度是高校發展史上的『世界第一』。」帖子最後的結論是(中國高校)「水平不夠樓房湊」。

非常感謝這位網友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問題,我對此同樣具有深切的感受。我來增加幾個例子。

例子之一,我經常到外地的大學開會或調研,它們給我的最大印象就是大興土木,瘋狂擴張,校園巨大無比(一般在三千畝以上,有些大學的新校區就是三四千畝,加上就校區就更大了),硬件設施可謂一流。我可以和我去過的外國大學進行一個對比。在我去過的美國、澳大利亞一些大學,校園超過三千畝的好像不多(當然,由於美國大學沒有圍牆,所以有些大學的面積不好準確計算,只能估計),其中麻省理學院佔地面積只有168英畝,大約相當於中國的1500畝。如果我們考慮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人均土地佔有面積和中國的差距,你會產生更加強烈的震驚體驗。更嚴重的是:這麼巨大的面積實際上完全是沒有必要的,佔用了本來十分稀缺的良田不說,同時也為學生和教師的教學、研究和生活帶來極大不便,比如,從教室到宿舍要長途跋涉,花費很長時間。

例子之二。中國正在擴張的許多大學,除了面積巨大,其他所謂「硬件」設施,比如電化教學程度,其進展速度也讓人吃驚。許多大學的教室都配備十分先進的多媒體設施。遺憾的是利用率卻不高,好像並不都是出於教學的實際需要。有一次我去北京郊區的一個學校進行函授,因為事先不知道他們教室的多媒體設施,就同時帶著ppt和膠片(用於那種比較「原始」的投影機)。到那裏後,他們說膠片投影我們早就淘汰了,但我們有先進的多媒體設施,放ppt沒有問題。可是上課時卻沒有人知道怎麼用(機器上面厚厚一層灰,顯然長期閒置)。叫來專門的管理人員弄了半天還是不行。看見學生在眼巴巴等著,我急了,問:「你們平時難道不用?」回答是:「我們從來不用。」「那為什麼要裝?」回答:「為了評估的需要」。「評估需要」在中國的語境中實際上也就是「政績需要」,不管用得著用不著先裝了再說。這裡顯然暴露出「評估」的巨大威力。有意思的是,2002-2003年我到美國的紐約大學布法羅分校上課,也同時帶了膠片和ppt。結果他們那裏能夠放ppt的多媒體教室不多,預約非常困難。但一般教室都有那種比較舊的投影器(overhead projector)。所以只好改用膠片。他們的教授感歎:「你們中國比我們現代化啊。」不知道是諷刺還是真話。

另外一個讓我感到對比強烈的事情是:中國大學上至校級機關的每個辦公室,下至每個院系的每個辦公室,辦公室的每個行政人員,備有非常高級的電腦,一律的液晶顯示器。相比之下,美國大學不但行政辦公室數量(以及行政人員數量)比中國少得多,而且電腦的級別也低很多。我在布法羅大學的時候,看到所有教授辦公室的電腦都是比較陳舊的,更不要說液晶顯示器了。筆者還知道許多大學大量購買筆記本電腦等設備,但是常常閒置不用,幾年以後就被更好更先進的「淘汰」。

這是一個方面的對比。另外方面的對比也同樣強烈。比如,中國大學的圖書館不但藏書數量有限,每年用以購買圖書的經費非常少(都用來蓋大樓了買電腦了),而且服務質量極差效率極低。借一本書要化半天的時間:找書目卡片,填寫書號書名,然後交給管理員,等了半天還經常沒有。而美國大學的圖書館不但圖書數量多,而且服務水平很高,不要說自己可以自由進去取書看書,不要說每個座位都可以接電腦,而且館際借書十分方便。在布法羅大學的時候,如果我要借的書沒有,他們就請我寫上該書的信息,一個星期以後這本書已經放在我的信箱裡面了。還有一次,我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森分校圖書館借一本霍米巴巴的書,他們館沒有。但是管理員熱情幫助我查了全球各個大學圖書館,很快告訴我這本書只有英國的一個大學有,問我要不要借。我問多長時間,他們說大約十天到十五天。這使得我非常感慨。

總起來看,中國大學的確是在搞「面子工程」。浪費大量土地和財力不說,還給教師學生的學習、研究、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完全不是以人為本,以學術為本;而是以上級領導為本,以面子為本,以所謂「政績」為本。好像有了高樓大廈就是「政績」,就是國內一流或國際一流,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這樣的政績越大恐怕離高等教育的宗旨越遠。問題出在哪裏?首先出在我們的上級部門對於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合理,在大量農村學生還在危房中上課的情況下,這麼多的大學買花費國家的資金購買這麼多的先進設備而又常常閒置著,這不是很諷刺麼?其次是評估的非科學化。我們把大學水平的評估看做是大樓和設備的比拚,而不是教學和研究成果質量的比較。

當然,大學不是空中樓閣,大學的面子工程不是孤立的。實際上整個中國大地上到處可以見到諸如此類的面子工程,媒體上也到處有這樣的導報。比如有媒體這樣描述鄭州惠濟區的豪華政府辦公大樓:「6幢嶄新的辦公大樓、1個巨大的半球形會議中心氣勢恢弘;數百畝綠地、園林、假山、噴泉環繞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幾隻鴨子在悠閒地游弋……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區域,就是河南鄭州市惠濟區辦公新址。5月底,當網友將這個外觀豪華的政府辦公新址的照片在網上曝光後,其山水景觀式的建築格局和530畝的佔地規模,引來人們越來越多的質疑聲。」(《鄭州惠濟區佔地530畝建豪華政府樓 稱「50年不過時」》,2006年06月21日人民網)據說這個辦公區花費數億元,佔地比美國白宮還多400畝。相比之下,國外的政府辦公樓的設施卻簡陋得多。比如某旅加學者在2006年08月07日《新京報》發表文章《怎樣的政府辦公樓最有臉面?》寫到:「我所僑居的大溫哥華地區列治文市是個幾十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其市政府辦公樓就坐落在市中心的要道三號路邊,是座外表平平無奇的普通樓房,雖不能說簡陋,但在市裡絕算不得什麼很起眼的建築。距市政府不遠的市圖書館,就比它漂亮得多。市政府門口既無門房,更無崗哨,辦事者和普通民眾可以自由出入;進門後除了一些承辦各種需要市政府批准的活動手續,以及各種接待諮詢的窗口和辦公桌,便是一個不大的大廳,裡面陳列著該市建設規劃的模型和藍圖,任由民眾參觀和品頭論足。加拿大也好,我以前去過的幾個國家也罷,縣市政府的辦公條件幾乎都差不多。」而且,從市長到市民,都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丟面子。

沒有人能夠否定大學應該蓋新樓、購買新設備,即使其「門面」也應該裝潢得漂亮一些。問題是國家投入教學的資源是有限的,每個學校所使用的資源更是有限,這就涉及如何使用的問題,何者優先的問題,指導思想的問題,以什麼為中心的問題。是以面子為中心還是以教學科研質量為中心,以所謂「政績」為中心還是以學生和教師為中心,以蓋高樓為目的還是以培養大師為目的,以樓為本還是以人為本。如果一個學校在基本藏書還遠遠沒有配備的同時又大量購置所謂「最先進」的設備,而實際上老設備仍然可以使用,甚至新設備的作用只是在上級領導來參觀的時候偶爾「路面」「亮相」,那就像一個人把自己有限收入的百分之八十用來買名牌服裝,剩下的百分之二十連勉強餬口都很難。在此,我想我們應該溫習原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的一句話:「大學者,大師之謂也,非大樓之謂也。」 @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龍延:外洩的奧運開幕式節目透露出玄機
中共為何在乎外國政要看奧運(1)
中共為何在乎外國政要看奧運(2)
《爭鳴》社論:「一夫」作難的威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