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 印度海歸的苦惱

人氣 18
標籤:

【大紀元12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肖見編譯)在印度經濟蓬勃發展的誘惑下,厭倦了作為外來人在國外的生活,許多在美國的印度人和其他南亞移民帶著最先進的美國技術返回他們的家園。但故國的現實生活與在美國形成的思維與行為方式產生的摩擦,使得一些人不得不重新回到美國。

紐約時報報導,一度低迷的印度經濟在市場改革和企業活力的帶動下,在過去十年中每年增長7%左右,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就像國家的股市指數一樣,許多人的薪酬自2005年以來幾乎翻了一番。

為此建立的印度海外人事部最近宣布一系列鼓勵海外人才回國的優惠政策,包括首次允許他們擁有雙重國籍。吸引印度出身的知識分子和教授到印度大學執教的各種計劃也已展開。雖然海外人事部說,約5萬海外印度人申請了新的「海外印度公民」的身份,但究竟有多少人返回印度永久定居沒有準確的數字。

在政府官員對未來承諾的聲音還在空中回蕩著的時候,海歸們面對的嚴酷現實與之形成了微妙的諷刺。儘管印度近年來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印度仍然是個十分貧窮、管理不善、缺乏法制的國家。城市的衰敗,基礎設施的破舊,從中世紀就存在的種族和宗教偏見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這個國家。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是海歸的主要動力,但貧困也發揮了作用。擁有11億人口的印度,約有7億5000萬人口生活在世界銀行定義的貧困線以下,因此勞動力非常便宜。即使是勞工階層的家庭也雇的起傭人做在美國被佔用大部分夜晚的家務。許多特別是有孩子的海歸認為這是最具吸引力的方面。在美國,孩子的看護、教育、管理和課餘活動對家庭的負擔很大。

近年來,印度迎接了成千上萬移民及其後代。 據研究此類主題的哈佛大學研究助理維韋克‧瓦德瓦(Vivek Wadhwa)估計,在未來5年內 將有10萬人從美國返回印度。

但瓦德瓦先生和其他學者的研究也發現,34%的海歸發現定居印度很難。只有13%的印度人發現定居美國很難。 抱怨的焦點在於交通、基礎設施、官僚主義和汙染。

對於許多海歸來說,吸引他們回來的文化上的紐帶和更好的發展機會,被在國外時沒有料到的工作氛圍蒙上陰影,甚至是令人沮喪。有時海歸們發現,與印度人相比,他們與美國人或英國人在對問題的態度和觀點上更趨一致。有些海歸僅停留短短幾個月,有些幾年後又回到西方。

海歸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他們看上去是印度人,但思維和處世方式卻是美國人,他們不熟悉印度的運行方式。出生在海得拉巴(Hyderabad)的拉朱‧納瑞斯蒂(Raju Narisetti)2006年回到印度,他的商業報紙Mint目前是印度第二大商業報紙,他說: 「一些在西方非常簡單的做法,習以為常的價值觀或行為準則,在這裏卻沒有。」他今年回到美國加入了華盛頓郵報。他表示離開印度的時間比他預計的要早,因為商業、政治和出版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令他精思殫竭。

伊亞杜萊(Ayyadurai)先生原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的講師,他講述了接受美國式管理教育的印度人的令人沮喪的經歷。經過與上級官僚的長時間會談,他獲得了一份手寫的工作任命。派伊亞杜萊先生到政府資助的向科技部提交報告的科學和工業研究所(Counci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C.S.I.R.,)工作。

該所負責建立一家新公司,名為科學和工業研究科技公司。有幾十個實驗室,4500名科學家。儘管每年的預算是50億美元,但每年的流動資金只有8000萬。伊亞杜萊先生說,他發的電子郵件幾個星期沒有回應,包括雇用他的科學和工業研究所總幹事。在沒有老板的任何投入的情況下,他花了數月的時間建立商業計劃。並把計劃草案分發給公司的科學家以獲得反饋,同時也批評了該機構的管理。四天後,伊亞杜萊先生被禁止與其他科學家交流。後來,他收到一封正式的信,說提供給他的工作被撤回。

出生於邁阿密的桑傑‧卡姆蘭尼(Sanjay Kamlani)先生的父母是來自印度孟買的移民,他與印度有兩項業務。當卡姆蘭尼先生在印度開始招工時,出現了他完全意想不到的現象:一些新的雇員在第一天上班時沒來工作。然後,這些人的母親先後來電話,告知他們的孩子要連續休病假。後來他意識到:「他們從來沒有打算來上班,這是一種避免對抗的文化。在印度做生意許多事情很刁猾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明白,在這方面沒有捷徑。」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老年移民 生活在孤獨中
領土爭端不斷 印度指責中國干涉內政
美國技術移民逆向回流
加總理將首次訪問中國和印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