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設計良品:我心目中的日本產品

三原昌平

人氣 1

SESSA時鐘    加藤孝志

時鐘可以說是象徵文明的工具,今天已充斥在我們生活周遭。唯一不變的是,人依舊只能透過時鐘來知道時間,這種時間的觀念則會經由時鐘的設計表現出來。那麼,推出一個個利用時鐘造型來表現新時鐘概念的加藤孝志,他的思考方向又如何呢?

● 一九七○年代充滿藝術風格的掛鐘與立鐘設計。

● 加藤孝志發想設計。

● 加藤孝志後來建立了SESSA品牌。

● 精鍊的設計開啟了時鐘的新世界。

◎SESSA時鐘 加藤孝志

從事設計工作至今,已經將近二十五個年頭了。一開始,我只是發表一些空間裝置藝術,順便設計一些時鐘來賺外快,沒想到做著做著,副業就成了正職。目前,則是將觸角從時鐘延伸到室內設計和建築領域。

基本上,我最主要的設計產品為時鐘。為什麼會是時鐘呢?一定要說的話,就是我在年輕時候看到了一本對我影響深遠的書。那是一本禪僧的著作,在白色的和紙上只有一個一筆到底畫成的圓,我看得感動到話都說不出來。光是凝視著那幅畫,便可以感受到一股超越日常瑣事的強烈向心力。當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在自己的設計上反映出這樣的世界。

設計時鐘的時候,我會先試著在白紙上畫一個圓,然後靜靜地看著它好一會兒,直到靈感浮現,趕快再把線條加上去,看看會如何。不過結果多半令人失望,因為我還是覺得一開始只畫一個圓的狀態是最美的。或許,任憑我再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超越那種最原始的美感。

即使如此,我仍不屈不撓地在不破壞圓的美感下,加上一些必要的元素此時,最重要的是在腦海裡想像一個室內空間因為掛上那個時鐘,空氣的流動變得更加生氣盎然。

簡潔的圓會散發出一股讓周圍空氣變得凜冽清澈的力量,彷彿有什麼會讓人沉澱的東西充滿在空氣中。有好幾次,我也曾在不經意間就忽略了時鐘本來的功能,其實是表達時間。但是就我而言,我所設計的時鐘如果只是「作出能與功能有良好平衡的外型」,還不夠。既然設計的是時鐘,就更應該要考慮到時間的存在。

即使大家普遍認為時間的流逝是一視同仁的,但是對每個人來說,或許流經自己身邊的時間有其獨自的速度,不同的民族,對時間的觀念也各異。另外,隨著個人心理狀態的不同,會讓人覺得時間過得慢或快。愈是遠離日常生活,愈會覺得時間緩慢,當然也有相反的時候。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會有一個不需要時間的
世界,在那裡,時鐘或將成為只是用來傳達現代社會共同協議好的時間單位的一種工具,那時時鐘或許就不再需要設計感了吧!

如果可以設計出一款時鐘,能讓人靜靜地和圓面對面,探索自己內心未知的部分,暫時讓自己從日常生活中抽離出來,任思緒馳騁在時光流轉的神祕中,那就太幸福了!

最近,我前往海外從事設計工作的機會變多了,去年才發表一款為法國廠商設計的新產品。對他們來說,我的作品似乎能讓他們感受到一些不同於歐洲的感性。我自己在設計的時候,並沒有日本不日本的意識問題,也從未表現在作品裡,不過,所謂日本的感性或許早已深植在我身上,只是我自己一直沒有注意到罷了。

二十多年前,在我剛開始設計時鐘的頭幾年,曾為某本設計雜誌寫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精通茶道的千利休翁會把院子裡的落葉掃成一堆之後,再把成堆的落葉分配到院子裡的每一個角落。當時,我覺得這種行為非常有意思,便拿來作為我構思造型時的參考,現在回想起來,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新的感慨。

當時,我對利休翁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把院子裡的落葉掃成一堆,然後再把那些落葉一片一片地擺回院子裡的模樣。然而,現在我對利休翁的印象已經變成張開雙手,讓落葉飛舞在空中的姿態。在那個時刻,利休翁或許已經化成風、化成落葉,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浮現在我腦中的,是一個非常虛幻的透明空間。

除此之外,一直到今天,庭園依然帶給我各式各樣的啟發。有一次,在京都的一座小庭園裡,由於四下無人,我一個人在簷下的走廊坐了大半個小時,享受了一小段靜謐的時光。當我閉上眼睛,保持安靜的時候,似乎有什麼東西在輕觸我的皮膚。我覺得,那是在院子裡的石頭正在跟我說話。當我更加集中精神,可以感覺到每塊石頭裡都藏著一些什麼東西,當這些東西互相干涉的時候,便會產生
共鳴一般的律動。這個發現令我大吃一驚,不由得睜開眼睛,沒想到一張開眼,就看見我所感受到的律動,正原封不動地呈現在眼前的白砂上。原該是習以為常的同心圓圖案,此時此刻卻像是第一次見到一樣,十分特別。又有一次,我來到京都北方一間偏僻的小廟裡,廟裡有個以比叡山為背景的知名庭園。當我穿過蜿蜒曲折的長廊,走進園裡的時候,比叡山以雷霆萬鈞之勢突然出現在庭園的另一
邊,感覺山彷彿是朝著自己的懷裡飛奔而來。本以為﹁以比叡山為背景﹂的景緻頂多就像是生魚片上的配菜一樣,稀鬆平常。正因為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以致看到的那一剎那,心裡的衝擊更加強烈。


桌上型時鐘 材質=玻璃/塑膠 尺寸=寬265 × 高115 製造商=TAKATA Lemnos

我只是呆呆地站在那裡,感覺遠近感整個被顛倒了過來,視覺的整合功能霎時當機,腦中一片空白,時間彷彿靜止了一般。

比起在京都小庭園裡所經歷到的絕妙體驗,這次的震撼更大。因為後者的庭園造景把人體的反應也考慮進去,是非常卓越的設計。日本在造景上的深度與廣度著實令我感動不已,也讓我發現,一直以來我對這種庭園造景的認識實在是太淺薄了。回想起來,除了上述的體驗之外,日本自古以來的各種設計作品,其實這些年來一直在我的體內亂竄,雖細微但卻充滿爆發力地牽動著我的五感神經。不
管是創作者還是感受者,都要從日常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思維、習慣、束縛中解放出來,而且在解放的過程中,必須重新活化生命的意義、重新找到新的看事情角度,和拓展自己的思考模式,我想這才是造型或藝術文化最重要的目標。

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需求,回顧我自己的整個設計活動,期間所開發的新產品多半也是為了要因應這些需求,但我認為只滿足這些需求還不夠,還必須經常從非日常的角度做積極的思考。

想當然爾,我在開始從事設計工作的時候,早就養成了總是優先以視覺來看待這個世界的習慣。

雖然我也有把物從空間抽離,嘗試用心靈去感知的習慣。然而,總是會在回過神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認識物的方式是何等地膚淺。不過,認識物的行為本來就不可能建立在空間與物分離的情況下。

空間和物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當我們改變空間的密度,便產生出時間的流動。當物與包圍著物的空間合而為一的時候,物便成了一種形而上,但又確實存在的東西。這種感性其實都存在於日本人的遺傳基因裡,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日本文化裡,人與空間、人與大自然之間維持著一定的關係,我們的日常與非日常感受都表現在我們生活的空間裡。

如果我的設計作品也能自然地散發出這種感性,那就太令人欣慰了。在設計的過程中,造型要素會自然而然地從我們周圍的環境或形象中浮現出來,而我只是特別著重在空間的創造上,希望能營造出空氣的流動感和類似密度的東西。經由這種方式,我體內的遺傳基因多少也甦醒了吧!@

摘自 《設計良品:超越時代與國界的極致設計》 積木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家具設計良品:打造夢幻骨瓷照明
家具設計良品:名家創作骨瓷照明器具
家具設計良品:以花為設計主題的椅子
家具設計良品:設計是可以被消費的東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