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濤雙絕傅狷夫 開台灣山水畫先河

文 ◎ 白亞士 圖 ◎ 台灣藝術大學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7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7日訊】一九四九年,渡海來台的前輩書畫家傅狷夫,對台灣壯麗的高山大海、阿里山的雲海煙嵐情有獨鍾,數十年身歷其境、寫生取材,開創以「裂罅皴」畫山石、「點漬法」寫海浪、「染漬法」染雲海,將傳統筆墨活用在台灣自然山水中,開創水墨畫新紀元。

中國山水畫史千百年來,歷朝所描繪大自然的景物和造境,歷代名家無不達到極高的成就和表現,身為一位二十世紀的山水畫家,能有所創見與超越是極不容易的一件事。



傅狷夫教授。

一九四九年,渡海來台的前輩書畫家傅狷夫,對台灣壯麗的高山大海、阿里山的雲海煙嵐情有獨鍾,數十年身歷其境、寫生取材,開創以「裂罅皴」畫山石、「點漬法」寫海浪、「染漬法」染雲海,將傳統筆墨活用在台灣自然山水中,被當代藝壇讚為:最具有時代感與審美觀的「台灣山水代言人」,素有「台灣水墨開拓者」之美譽!

成熟典型的「裂罅皴」風格,已是傅狷夫的招牌符號,對高嶽的陽剛雄偉,與雲海煙嵐輕柔相依,「雄」與「秀」相得益彰,剛柔並濟,傅狷夫成功的表達「以煙雲為神采」的畫韻,不同於他人閉門造車的作畫。



傅狷夫《海濤卷》,一九八四年水墨作品,88.1 x 421.7公分,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百歲誕辰 紀念傳承

今年是傅狷夫的百歲誕辰(一九一零至二零零七年),台灣藝術大學為彰顯前輩書畫家傅狷夫一生的成就,推崇其於教育上的奉獻,培育出許多傑出的學生、畫家,弘揚其藝術對後學深遠的影響,台藝大策劃了一系列紀念活動,五月份在台北,包括:國父紀念館「百歲誕辰藝術紀念展」、中正紀念堂「百歲誕辰藝術傳承展」,以及兩天的學術研討會。

傅狷夫一生勤於跋山涉水、寫生創作,其作品入古出今,風格獨特,藝壇早有「傅家山水」之美譽,七○年代影響台灣藝壇與帶動水墨畫風潮甚鉅,今日國內年輕畫家受其影響者不計其數,譬如:黃光男、蘇峰男、蔡茂松、羅振賢等藝術大學校長、院長與教授,都是當年他在藝專的學生,誠如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稱讚其在藝術上的成就:「三位一體,足以笑傲平生!」

綜觀畫家近百年的書畫創作風格,以年代為軸,分為五期:拜師學藝期(一九一零至一九四八年)、風格闢建期(一九四九至一九六九年)、畫風成熟期(一九七零至一九八三年)及晚年巨作期(一九八四至二零零七年)。百歲誕辰紀念之系列活動,不但展現台灣書畫藝術多元創作的成果,也為寶島山水畫之發展寫下輝煌的一頁。

野客無心 狷者有所不為

傅狷夫,本名抱青,字「野客」,晚年稱「覺翁」,民國前二年(一九一零年)出生於杭州西湖畔,從小在鍾毓靈秀、人文薈萃的環境中成長,「野客」乃取自唐詩「野客茅茨小,田家樹木低」,表示他從小熱愛自然之心,並以見素抱樸為宗旨。

「狷夫」原為其筆名,源出孟子:「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隨政府遷往內地,在四川巧遇傅抱石,傅抱青、傅抱石同是山水畫家,因避「傅抱石」之諱,當時自覺拙於交際應酬,個性與世俗有些格格不入,遂改名為「狷夫」,終生沿用此名作畫,並鐫有「有所不為齋」印一方。

詩詞吟詠 筆正字正

杭州自古文風鼎盛、人文薈萃,傅狷夫自幼耳濡目染,從小就特別喜愛書法與繪畫,父親傅御為世襲的讀書人,早年受父親之教誨甚深,平日除了教他詩文、寫字還教他篆刻,孩提時代父親私塾給予他的文學素養影響深遠,當年父親教他拿筆時,說:「筆要正。」一個「正」字啟迪了狷翁嚴謹、務實的處世為人態度。

習字得自父親啟蒙,先描紅、再學歐體《醴泉銘》,接著柳字、顏字,學習楷書的端正,當年他三日一帖、五日一碑,漫遊在古今諸家的碑帖中,正因傅狷夫早歲有過長或短的醉心潛習,對各家筆意有所體悟與瞭解,這些領悟對營造書法的基礎,甚或日後在台灣開創雲濤畫法,皆有料想不到的助益!



傅狷夫篆書作品《蒼松翠竹》。(雄獅圖書提供)



傅狷夫一九七零年水墨作品《對高嶽》,傅家收藏。

師古人 不如師造化

十七歲那年,傅狷夫加入杭州「西泠書畫社」,拜王潛樓為師學山水畫,王潛樓書法嚴謹、繪事全能,教畫第一堂課就要求學生畫一幅完整的山水稿,如此嚴格教學、高難度挑戰,從師七年後自認獲益良多,後來他便廣臨歷代名家作品,紮實奠立了傳統文人筆墨的基礎。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時值對日抗戰爆發,傅狷夫離開江南,途經湖北、貴州而抵四川,翻山越嶺、目睹了千山萬水的壯闊,此時他的眼界大開,開始寫生眼前的真山真水,他說:「自然妙造,使我的筆墨隨著內心感受而大有改變,更加能體會范寬說『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和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等名言的內涵。」

陳之佛(一八九六至一九六二年),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畫家,畢生專研圖案畫與工筆花鳥,其作品無論在構圖、線條與敷色上均有獨到之處,尤其是色彩的表現,更溶合了東西方藝術的精華,達到色豔而不俗、幽淡而有味意境,陳之佛這些特質,深深影響了傅狷夫後半生創作上用色的豐富神妙。



陳之佛工筆花鳥《花梢雙禽》。(雄獅圖書提供)

水深如黛 浪起如山的啟發

江南十年的學習,巴蜀九載的成長,傅狷夫來台的四十三年歲月,才是真正開創風格、設帳薪傳與畫風成熟的人生精華。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傅狷夫夫婦帶著三個孩子由上海坐輪船來台,原本船將在基隆靠岸,由於碼頭太擁擠,只得行經台灣海峽到高雄上岸,喜歡大自然的傅狷夫,站在甲板上獨自觀賞大海,此行但見海峽水深如黛、浪起如山,偶遇強風,剎時驚濤駭浪、煙波浩蕩,別人看了膽顫心驚,只有他安之若素、且感動不已,從此開始醞釀畫面上偉大的場景。

此巨作是畫家成熟期作品,無邊海域的浪花——奔馳卷濺、如聞其聲,傅狷夫戛戛獨造,為時代立新猷。

點漬成濤 時代立新猷

傅狷夫來台之初為對浪濤的深入研究,常由師母陪同搭火車到北濱海岸寫生,對浪濤之爭讓、迂迴、起落,體悟尤如太極之往返互動,畫家領悟既深,遂獨創「點漬法」。

藝評家姚夢谷曾形容傅狷夫的「觀海」,他說狷夫到野柳各地看海濤,不管是大夥一塊去,或是夫婦結伴而行,他總是痴坐灘頭大石上,靜靜的看不說話、不回顧,也不攜筆模寫。

「海濱枯坐、默察心記、洞識變化之由」,這是傅狷夫觀海訣竅,他不止一次在教學上提醒學生:畫水,光是在紙上磨蹭是不夠的,訣竅在多觀察、多體會水的流動,別以為海浪到處流竄雜亂無章,事實上浪濤是一波接一波而有所重複的,若仔細觀察必有所得。

前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傅申教授認為,古人畫水以線條已行之千年,直到傅狷夫的創「點漬法」才開了一個新紀元。

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也指出,以畫水名世而有真蹟傳世的寥寥無幾,記憶所及只有南宋馬遠的「水圖」,照耀畫壇、無人可比擬,直到傅狷夫的發明,才有劃時代的改觀。

裂罅山無儔 染漬雲縹緲

歷代皴法的創立,都是畫家長期生活的體驗與參悟的結晶,更是山水畫表現的重要元素。傅狷夫觀察阿里山與橫貫公路的山勢紋理,有如裂罅之狀,「罅」是陶器,「裂罅皴」就是陶器斷裂的樣子,「裂罅皴」由傳統馬牙皴與斧劈皴變化而來,它兼有北宗之剛健勁挺,與南宗之陰柔華滋之特色 。

翻開山水畫歷史,多以表現迤邐山水、群山峻嶺,整幅畫以「雲海」為主題者似不多見。

傅狷夫初到台灣,幸有阿里山森林鐵路之便,曾六次上山觀察雲海,中秋節前後是阿里山雲海最易形成的季節,他寫生取材、開創畫雲海的手法。

阿里山的雲煙瞬間變化,他說,畫雲或畫水,波譎雲詭、不可提摸,總以活潑自然為主。

他以「洗墨法」畫雲的柔軟變化、以「烘托法」襯雲海的動感和輕靈、以「斷墨法」點雲海的深度和重量,展現浮雲虛無縹緲的景象,這般見解及功力,傅申認為,傅家的「雲」從沒有僵化樣板之弊病,作品張張清新可喜、變化多端。

祝山為觀日出最佳景點,常有煙霧迷濛、如詩似幻之夢境。登祝山遠眺素白如雪的雲濤,引人飄向清幽、無極的世界,置身其中真有羽化登仙之感。



傅狷夫《祝山雲海》,一九七九年水墨作品,59 x 119公分,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研發教材 山水初階淑世

一九七四年,傅狷夫將自己教學研究的心得,系統化的編撰繪著了《山水畫初階》一書,此書聽說一版再版又再版,如此普及的原因是:自《芥子園畫譜》及《龔半千畫譜》以來,他是最適合現代初學者使用的畫譜,直接、間接影響受業生與成千上萬藝術愛好者,這是其他傑出水墨畫家所不及的。

他教學生,到一個新地方,所看到的景物是必須接受而不能躲開的,所以提出:「靜觀」、「師造化」、「不停筆」、「多畫多寫」、「多思考以致勝」、「出奇以致勝」等理念,他不但自我實踐,以此鼓勵學生創作,同時也認同年輕人自己的看法和創新。

他不贊成「學他而只是像他」,重視創作內涵與精神層面的薪傳,鼓勵學生創作要求要有新意,多學幾家、有容乃大。



傅狷夫《橫貫公路一隅》水墨,一九七七年作品。

早在一九五四年,〈漫談畫展和發展我國美術的正當途徑〉一文中提出:我以為畫家須有一種遠大的抱負,要從古法中蛻變出來,從史時腕下掙脫出來,要自期與古人先後輝映,與時史分庭抗禮,使其作品成為現代的產物,將來成為歷史上燦爛的遺蹟。

畫家描繪橫貫公路九曲洞燕子口的崖壁飛瀑,雄偉的太魯閣岩層中,添上飛瀉流澗與紅葉、碧潭,令觀賞者猶如身在莊嚴的殿堂上,見到璀璨的珠玉一般。◇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123期【藝術文化】欄目 (2009/05/28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125/6414.ht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新紀元周刊記者梁珍報道)四月十五日素有「香港良心」的前香港天主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正式卸下主教生涯的光環。他的敢言,幽默詼諧且直白的言語,讓他被冠以「反叛主教」 的稱號,但同時也成為香港人最認同代表公民社會的人物。
  • 西藏聖地,由於與世隔絕,形成了特殊且一脈相承的藏傳文化。也因為久浴佛法,素來被譽為「離天堂最近的地方」、「人間最後一塊淨土」。雖然歷經政治上的可怕浩劫,藏人珍貴的自然環境與佛教文化,遭到史無前例的破壞,然而在群魔亂舞的世間,世人依舊渴望光明與智慧。於是流亡藏人國際聲望日高,聖潔的藏傳佛教也日益為眾人所知悉。

    近日,第一部由藏教喇嘛拍攝、還原一代瑜珈大師修煉史實,且由純正藏人擔綱演出的電影《密勒日巴》即將在台灣盛大上映。本片在美國上演時獲得極大讚譽。達賴喇嘛曾多次公開讚嘆這部影片,並親自主持美國的首映。他表示:「每當我閱讀或聽聞這個故事,都會流淚,並生起強烈的信心。

  • 甲午戰爭一役,清廷喪權辱國、割讓台灣,展開五十年影響深遠的統治,是舉世皆知的歷史。然而卻鮮有人知,隔年乙未年,即西元一八九五年,當日軍正式接收台灣,卻爆發了這塊島嶼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保家衛國之戰……
  • 豬流感肆虐,全世界聞流感色變,胡醫師卻說:流行性感冒不是什麼厲害的病,中醫所講的傷風、傷寒,中醫古時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發汗解肌就可以治好!
  • 有人說,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從一個未知的黑暗,過度到另一個杳然不可知的黑暗。人既不知生前所來何處,也不知死後歸向何方。
  • 這是一個我不認識的孩子,我摟著她,希望上蒼給我們力量
  • 為追尋佛法真理,她吃盡萬般苦;為修煉還業九死一生的傳奇,彷如當代密勒日巴再現。在佛經中記載的優曇婆羅花開、轉輪聖王下世度人的此刻,釋證通的故事值得玩味
  • 2023年4月中旬,經好友推薦,喜歡藝術的我認識了旅居瑞典的中國畫家范一鳴先生。4月23日,受他和他夫人的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觀賞他的畫作,聽他聊創作靈感和中國文化。我也順便採訪了他在中國時的遭遇。
  • 為什麼以前的畫家可以畫出莊嚴的天國世界及神在人間的事蹟呢?是這些畫家被選中、有信仰、相信神,所以才能看到天國以及神顯現出來的世界?疫情肆虐下,找回人類的傳統道德及善良風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也是藝術家的使命,用畫筆完成真正的美好作品。
  • Jan Kath,過去25年來全球最傳奇的地毯設計師之一。他設計的地毯享譽全球,包括紐約、柏林、溫哥華、多倫多等多個城市。(Jan Kath提供)
    一名當時只有20歲出頭的德國年輕人,卻在地毯時代眼見就要終結的時刻,「天真地」接手了一家位於尼泊爾的地毯工廠。但就是這名年輕人,在短短數年內一手扭轉了整個地毯業的頹勢。他的理念,不僅打造出了一個橫跨各大洲的地毯商業王國,而且引發了整個地毯界的「文藝復興」。他就是Jan Kath,過去25年來全球最傳奇的地毯設計師之一。Jan Kath地毯,在柏林、紐約、溫哥華、多倫多等全球多個城市有展示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