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
水無痕的鈔票
終究慾望也會被慾望自身消磨得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無法再觸發心念上的動力和熱度。
無意間的「唱反調」
為什麼我沒有太多的朋友,我意識到了自己的這種「唱反調」的習慣,卻沒有真正的去付諸行動去改變自己。遇事總是喜歡顯示自己,標榜自己,把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朋友的感受。
幽默笑看人生
幽默是一種藝術,如同寒冬中和煦的陽光,夏日涼爽的和風,為平日枯燥無味的生活,添加了色彩與趣味。幽默是生活中的機智,能化解難堪、僵持的場面。也會讓原本沉悶的氣氛活潑起來。幽默風趣不是天賜的,也不是少數人的利器,如多加學習應對一切,便可以觀樂笑對人生。
千與千尋
生命都是念家的,每個生命只有回到自己真正的家才會有歸屬感。佛說,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那麼想要重回自己的家園, 只有捨棄假我、找回真我,方能返本歸真。
被塞滿的旅行包
利益的誘惑下,懂得取捨;在重大的選擇下,懂得放棄,人生就會處處是風景,人生就會變得更美好。有的人懂得享受生活,是因為他們放得下,跳得出,看得透。
沒有背包客的國家
他們不需要透過任何言語就教會我最重要的事。那天有個小男孩把自己的餅乾折一半給我,他再把自己的那一半再折一半給另一個人。我把整塊麵包給他,他吃之前先剝一半給另一個小男孩。那些時間裡,語言是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世界上有多少人,共通的語言都是愛。
經風楊柳又新芽
站在這群小丑對面,被強權打壓的人,是怎樣的生命?他們光明磊落,無私無我。循著他們的足跡,我們感動於他們的真誠,感動於他們的善良,寬懷與坦蕩,那種大善,大忍,如穿透寒夜的陽光,入心入肺的慈愛,融解著天地間的生命。
生命價值幾何
所有的角色似乎都能通過點滴的奉獻、促成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影響,而博大的、深遠的影響就能印證出生命的偉大與高貴。既然每個人都能通過社會的角色、分工、位置以及關係來影響他人,那麼我們就應該好好掂量,這樣的影響一經產生,到底會對人有利,還是有害。如果你一直希望自己的生命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星那般閃耀著璀璨的光芒,那麼此時,你心中的答案或許就不言自明了。
有幸觀看了神韻藝術團官方網站上題為「天人合一」的一部藝術短片後,我卻想到了一個詞——自由。
簡化生活 駕馭焦慮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焦慮的體驗——那些時候,我們會感覺力不從心、難以應對挑戰。然而,即使我們從理性上意識到這一點,要在緊張的局面中讓自己平靜還是相當難。心理治療師朱莉‧拉爾森(Julie Larson)發現,通過在生活的多個層面上做減法,我們可以訓練自己遠離焦慮。
以前人吵架時常說「你這人沒良心」「良心被狗吃了」,雖然聽起來有點粗俗,卻是對善良的肯定。但現在「善良」好像已不時興了,經常聽到的是「善良有什麼用」「老實被人欺」「好心沒好報」……真是時代變了。但「善良」究竟是什麼?比起之前真是少了什麼、或變了什麼嗎?
前幾天,一位在醫院工作的朋友在微信裡發了一張照片,乍一看好像火車站的大廳,密密匝匝擠滿了人,朋友感嘆:國人的悲哀,民族的悲哀!這裡不是車站,而是醫院⋯⋯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日子比幾十年前好過了,但遭受病痛之苦的人卻比以前多多了,甚至英年早逝的也屢見不鮮。更多的人則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總是這裡彆扭那裡難受的,可到醫院看又查不出甚麼大問題。
人為何而生
深層的哲學領域,學者們都會去研究生命的本質問題,即是: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活著是為什麼?這一系列的問題其實是每個生命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現代人卻因為追求物欲和思維懶惰很少有人去思考它。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很多人因不知道生命存在的意義而變得精神空虛、內心寂寞,有的人哪怕物 質生活很富足但是也顯得無所事事,根本無法體察生命和生活的樂趣。我身邊的兩個例子就足以說明這一問題。
和大熊貓「學做人」
一提起大熊貓,真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爆胎」。在YOUTUBE上隨便打開一個關於大熊貓的視頻,下面一定跟著一眾網友的讚美喜愛之辭。有個網友的評論很精闢,說大熊貓也不必特別做甚麼,就是看他們吃喝玩睡,即便二十多分鐘的平淡視頻,不知不覺就看完了,心裡一片柔軟、開心。
說好話  做好事
(shown)「說」 是一種能力,能說善道是精明;能說而「不說」 是一種智慧,是高明......
古籍對「緣」的精闢解釋
(shown)孫悟空在《西遊記》中是一隻猴,也就是猿,又可以理解為「緣」......
人性的弱點:傲慢與偏見
無論一個人學問高低,成就大小,若其還會因自己的言行不被理解而產生不快,或因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而產生鄙視,那便還是一個帶有偏見之人。真正的智者,必定謙卑,那是真正的善者。
兩位店長的不同選擇
把功勞留給員工是領導的一種智慧,懂得鼓勵是領導的一件法寶。新店長的成功就在於懂得尊重別人,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
那穿越竹林的風聲
夏日的午後,微風穿越竹林發出嗦嗦的聲音,那是在寧靜的鄉間,你幾乎可以聽到的唯一聲音。我的童年曾有一整個夏天在這樣略感孤寂的日子中度過,那時父母親因為工作和照顧兩個年幼妹妹的關係,讓我從幼稚園休學了一年,來到祖父家與祖父母一起生活。
這些歷史名人的遺言令人深省
許多名人的一生總是充滿傳奇色彩。對世人而言,不免好奇這樣出名的人物在曾經風光的人生終點前,想的是甚麼?留下的最後字句是發人省思的睿智語句?還是一句最後的笑話?亦或只是意識裡對於紛紛擾擾人事表達自己的想法?本文擷取《商業內幕》整理的歷史名人「最後遺言」,供大紀元讀者一窺究竟:
尋找蘇格拉底和索爾
這位熱愛雅典的先知,為了使雅典城從腐舊的禁錮中解脫,使這匹駑馬更有活力,他以「牛蠅」自喻,以不斷的叮咬。這位不取報酬、不設館的道德教師,一生歷經坎坷,也要無償的幫助人們剔除人性的偽善,從塑真善的光芒以照雅典。
一個人若能擁有純淨的真(針)心,哪怕看上去微不足道,也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巨大的作用,救人性命化解危難。
終點就在前方  轉個彎就到了
前方的路充滿未知,想想目標就在那,別放棄,轉個彎就到了......
好一個情
世上,最難分的是親情,最難得的是真情;最難斷的是感情,最難受的是無情;最難還的是人情。「情」到高處,是慈善大愛的體現,不爭、不求、不妒嫉、不厭惡,而且是無私、無我、無執著、無所求的付出。讓我們共同期許一個慈善、祥和、大愛的有情又無形的社會氛圍。
說話的藝術
現代人真的很難離群索居,即便是拜科技網路之崛起,影像文字之傳遞也取代不了「說話」的重要功能,「說話」畢竟還是維繫人際關係的主要溝通媒介。
沉靜:張充和的古典餘韻
第一次知道張充和(1913—2015),是因為湘西沈從文墓碑上那意蘊雋永的小楷:「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進一步瞭解,卻是在老太太仙逝之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她概括平生的詩句打動了我。
停止抱怨 你的好運就會上門
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滿腹牢騷的人,抱怨父母不公平,抱怨工作太多,抱怨朋友不理解,甚至下雨也會抱怨。抱怨是最糟糕的情緒之一,它會讓人總是被「黑暗」包圍著,不僅讓自己處於亞健康狀態,還會讓周圍的人遠離你。
不要忽略小事 才可成就大事
人生就是一個個小事,每一個階段受的苦,都會變為經驗,累積起來,當機會來臨時,那些被掌握的技巧,就會與瑣碎的小事一起醞釀,幫你完成大事。
今年34歲的卡樂任(Kevin Colleran),曾任臉書(Faxebook)高階主管,是一名相當有成就的年輕科技人。但是,一場車禍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在5月16日巴布森學院的畢業典禮上,他告訴學弟妹:人無法改變任何事情,活著就是衡量一個生命成功的最好指標。
從《聖殤》、《大衛》到《摩西》雕像,從西斯廷教堂令人震撼不已的的畫作到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設計,集雕刻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於一身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在人間留下了不朽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