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雯
在中國古代,令人大開眼界的神奇醫術似乎無所不在。無論是深居在鄉野村頭,還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過,總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祕製良藥的民間大夫。他們的醫術或經由高人傳授...
現代人對中醫或存在著這樣一種誤解,認為中醫治病療效慢,不如西醫那麼立竿見影。其實,藥到病除的真實例子在中國古代的醫籍中可謂比比皆是。還有許多疑難雜症、用藥物已無法治癒的疾病,用針術就能應手而癒。
中醫治病對醫者德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些療疾如神、能治奇症的古代名醫,往往都懷揣著「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願。道在先,術在後,術只是道的延申與外化。當後人歎服於古代醫者將神妙的針術、奇準的脈術運用得爐火純青時,就該想到他們必是心性超凡、境界高遠的有德之士。本篇將介紹幾位精於脈術且德行出眾的清代名醫。
古代有許多文章、典籍都詳細記載著民間醫者的超凡醫術以及難能可貴的懸壺之德。在那些彰顯著其人品、醫德的諸多逸事中,既有不收謝禮、不取酬勞的,也有樂善好施、接濟窮人的,而形式並不限於此。本篇所講的是清代幾位名醫行俠仗義、洗雪冤情的奇事。
哪怕只翻開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醫籍,我們依然會發現,懷揣著治疫奇方、偏方的醫生也並不少見。本篇講述的只是這類被記載下來的眾多名醫中的幾位,願以此來洞見古代中醫醫術的深邃與精深。
古語云,一德、二命、三風水。可見命數皆源於累世所積攢的陰德。一般來說,人死不能復生,但源於道法自然的古代中醫,卻一直在不斷地演繹著起死回生的醫學奇跡。如果德是命的根本,那些死而復生的人或許就是命不該絕,而懷揣著神妙醫術的醫者能及時出現,也同樣是德與福、祿、壽之間所產生的因果使然。
現代人通常會把打雷、下雨等現象視為是一種自然的天氣狀況,而在中國古代,能用超凡的法術召雷祈雨的道士、異人卻比比皆是。直到明朝,集德行、誠心、祕術於一身的道士設壇做法,使上天普降甘霖、惠澤百姓的逸事,在史料中仍有大量記載。
古語說,「酒香不怕巷深,真金不怕火煉」。在中國古代,許多民間大夫隱身於鄉野,居住在民宅村舍中,與貧苦人家相依相伴。有的遇貧則施,有的治病從不問報酬,甚至連藥費都不收。他們的醫術並不比宮廷御醫遜色,卻依然能看淡名利,為一方百姓解除病痛之苦與性命之憂。
望、聞、問、切是古代中醫用來診斷病人病情的最常見方式。然而,這四種方式中的每一項又都會因為醫生的領悟力不斷提升而發揮到極致。如通過切脈,能精準判斷出病人的病情、身分、生死之期,乃至前途、命運如何,就是能讓人感到古代醫術精深微妙的表現之一,這也是醫道同源的最有力證明。
術數是源於中國古代的一種玄奧、精深的科學,歷朝歷代都出現了不少精通陰陽術數的人。他們將五行、八卦、天文、曆法中的各種元素進行對應、組合,就能預測出人事吉凶,乃至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這種方式所揭示的就是宇宙、天體運行的規律,而人在這種規律下所展現的,也即是早已註定的命數。
在中國古代,山中的不少修道人都是會施法、懂仙術的。他們被授予天命之後,就會來到人世間救治病人、惠澤黎民蒼生。他們的神跡遍及市井街巷、鄉野村落,經當地人口耳相傳,最終被載入史冊之中。
現在中醫仍在使用的一劑藥方「急風一字散」出自明代王爺朱橚、滕碩、劉醇等編撰的《普濟方》,其具有解毒、驅風、止痙之功效,主治破傷風。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該方乃是神仙所賜。
聶師道,字通微,歙州(今安徽歙縣)人。他天性純良,為人正直、敦厚。與人相處時,也很謙虛謹慎。因對父母非常孝順,當地人都很尊敬他。聶師道年少時已聰慧過人,且悟性很高,十幾歲就開始修道。他最早跟著一位叫方外的道士在問政山中修行。
很多人覺得古代是沒有辦法像現代人這樣通過心肺復甦來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末年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就已經用心肺復甦術救治過人了,該「救自縊死」案例記載在《金匱要略》第二十三卷「雜療方」中。
中國古代有許多醫術超凡的醫生,有的在民間懸壺濟世;有的在宮廷裡做醫官甚至御醫,專門負責照顧朝堂上的帝王與朝臣的身體。明代對醫官、御醫的選拔和晉升都有十分嚴格的標準,有從中脫穎而出、得到皇帝愛重與信任的醫生,不但醫術精湛,而且人品貴重,亦為世人所稱道。
中國古代的中醫博大精深,懂醫術之人不僅身懷絕技,還兼具高尚的德行。他們或出入宮廷成為皇家御醫;或行走於市井鄉野,成為民間百姓心目中的一代良醫。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良醫,他們懸壺濟世的神奇故事在地方誌中多有記載。
在中國古代,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入仕從而踏上了懸壺之路的儒生並不鮮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一直秉承著「仁、義、禮、智、信」的儒生們始終都懷揣著一顆仁心。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種草藥而得名的醫生,如金代名醫劉河間有位姓穆的弟子,因善用大黃而被人稱為「穆大黃」,明代名醫張介賓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稱為「張熟地」。這類醫生有很多都隱於民間,為當地的百姓所稱頌。清朝年間,善用白朮的李炳就是這樣一位極具口碑的醫生。
南宋年間,浙江衢縣有位精通相術的異士名叫王廷,人稱「王鐵面」。他給士大夫看相一說一個準,卻從不輕易開口。
儒家經典《論語‧顏淵》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中國的古人也常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兩句源遠流長的名言旨在點醒那些追名逐利的世人:人的一切,包括生死、富貴、仕途、命運都是有定數的。歷史上有不少精通占卜的術士和通過修行出了神通的道人都能預測出王侯將相一生的命運。下面這幾位宋代的名臣、名將就曾遇到過這樣的高人。
唐代名相陸贄曾說:「醫以活人為心,故曰醫乃仁術。」作為醫者,能否懷揣仁心、施行仁術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仁與不仁都會得到相對應的果報。
中國古代有許多僧人能修煉出一般人所無法擁有的異能與神通。他們或懂占卜、能預測未來之事,或精通醫術、能治療各種不尋常的病症,又或者能做出其它的神異之事。他們有的只在寺廟中閉門清修,有的也會遊走於街巷人群中。
明朝的帝王大多宅心仁厚、善用賢能,對御醫們也十分愛重。被載入《明史》的御醫戴思恭是太祖朱元璋力贊的仁義之士,是建文帝朱允炆心中當之無愧的太醫院使。到成祖朱棣時,對他的愛重則更是到了「時時樂與公語,或捋其鬚,或命坐御榻下,與論古今事,每抵暮始休」的程度。
孔子曾說:「政者,正也。」中國古代王有王道,為官者亦有為官之道。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給後世留下了一部教人如何做官的曠世巨著《為吏之道》,其中開篇就提到:「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可見,公正清廉是為官的首要條件。而「除害興利,慈愛萬姓,毋罪毋罪,毋罪可赦」,即對治下百姓心存仁愛,不使無辜者受冤、不枉殺一人,懲惡揚善,則更是成為一個好官的必備條件。
儒家所推崇的孝道自古就被視為百善之首。孔子曾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既是人道,也是天理。在孔子看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百孝經》也說,「福祿皆由孝字得,天將孝子另眼觀」;「處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合天」。可見,至孝之人往往都能得到上天的垂憐與眷顧。
曾公亮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大人物,他出身於名宦世家,考中進士後,曾入仕三朝,任過參知政事、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職)、集賢殿大學士以及禮部、戶部、吏部尚書等要職,後被封為「魯國公」,死後被授予諡號「宣靖」。
俳優是中國古代的滑稽藝人,他們以演戲為生,社會地位低下,卻能在插科打諢中嘲諷時政。一些俳優被徵召入宮,他們不僅要取悅於君王,更是在以這種幽默、迂迴的方式向君王進諫。
在清代康乾盛世之年,江蘇吳縣出了一位「多學能詩」、「工畫蘭,善拳勇」的名醫,他就是薛雪。薛雪,字生白,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博學多通,為人灑脫、性情豁達,連所居住的山莊也「有花竹林泉之勝」。
南宋年間,在會稽縣蕭山一帶有戶平常人家的女兒,名叫元照。她從小就讓她的母親感到很驚訝。她還在母親懷裡時,只要她母親吃素,她就能正常吃奶,可一旦她母親動了葷腥,她就整日的不吃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