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德:《共产主义的兴衰》52. 勃涅日列夫时代

陈奎德

人气 1
标签:

在七十年代,苏联的状况如何呢?作为第一个共产国家、全球两大超强之一,苏联的走向维系着冷战的前途乃至人类的命运,一直是全世界翘首关注的焦点。

自从1964年鲁莽改革的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后,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勃涅日列夫向斯大林主义作了部分倒退,其统治持续了漫长的十八年,这就是历史所称的平庸、沉闷、压抑的勃涅日列夫时代。

在这段时期,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全部弊端已经显露无余,它已明显地丧失了号召力。与西方各国比较,以公有制计划经济的方式组织生产,其生产效率远低于私有企业。同时,人们发现,社会主义并不比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有更高的社会正义,相反,它产生了独断的无可逃遁的身份等级制度──阶级成分的身份歧视和官本位等级制。更可怕的是,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实现它曾经许诺的更大自由,反而产生了新的极权制度,其控制与压迫社会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暴君。

工人阶级的失望主要是社会的普遍贫穷,以及他们与国家交涉的能力远低于过去与资本家交涉的能力。因为国家的雇主地位是唯一的、垄断的,工人无从选择;同时,工会也已成了官方的附庸机构,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远不如前。

知识分子的失望主要是这种社会全面剥夺了个人的基本自由。

勃涅日列夫时代就是社会主义上述特征的典型代表。虽然在日常生活方面它比斯大林的大饥荒时代有所改善,然而是无法与西方国家比较的。

不过,就是在这样的艰困时代里,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写出了他的史诗般的小说《古拉格群岛》,对作为一个大监狱的共产极权社会进行了入骨三分的刻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苏联的“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萨哈罗夫则于1971年和1972年公开发表其两份“改革方案”,勇敢地起而呼吁保护人民的基本人权。他的具体改革建议包括大赦政治犯、停止秘密审判、开放边界、开放外国文献书刊、停止干扰外国广播、废止死刑等……,凸显了一位知识分子高贵的人类良知,并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在苏联与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1975年当西方与东方华沙条约成员国签订了赫尔辛基协定后,苏联与东欧的异议分子群体冒险犯难,破土而出,对照协定,对共产制度提出批评与挑战。在苏联乃至其他东欧国家,由于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全面的制度性失败,对无效率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和不民主的“党-国”极权政治体制的怀疑,在民众中,特别是在知识界普遍滋长起来了。事实上,在这些国家内,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官方的意识形态与组织网络都无法控制的空间了,即是说,与政权相对独立的民间社会正在逐步长成的过程中。

这就是在苏联与东欧国家中众说纷纭的所谓“公民社会”的出现。它酝酿了一个重大转折时代的社会基础。


    相关文章
    

  • 陈奎德:《共产主义的兴衰》– 50 波尔布特以毛主义统治柬埔寨:种族灭绝政策 (3/6/2001)    
  • 陈奎德:《共产主义的兴衰》–中美联手对国际共运的影响 (1/26/2001)    
  • 陈奎德:《共产主义的兴衰》–柏林墙见证的历史 (1/24/2001)    
  • 陈奎德:《共产主义的兴衰》–51. 波兰1970年12月悲剧 (1/18/2001)
  • 相关新闻
    陈奎德:《共产主义的兴衰》--51. 波兰1970年12月悲剧
    陈奎德:《共产主义的兴衰》--柏林墙见证的历史
    陈奎德:《共产主义的兴衰》--中美联手对国际共运的影响
    陈奎德:《共产主义的兴衰》-- 50 波尔布特以毛主义统治柬埔寨:种族灭绝政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